逃离格尔木的后果就是——又在火车上睡了一夜!
到达西宁站,时间还不到五点,天蒙蒙亮。整座城市被一层薄薄的,不知道是不是水雾的雾气笼罩着,街道旁的灌木沾染着细细密密的水滴,大街上几乎没有人,走了一段距离之后才看见一两个头上冒着热气的清洁工人。寒气侵袭着我们单薄的身体,早餐店也都还没开门,我和甜甜顶着早已饿扁了的肚子慢慢走着,用努力睁开的眼睛寻找能让我们卸下行李然后吃顿丰盛早餐的地方。

六点过后,街旁的小店才打开了灯,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客人。我们在一家拉面店吃过早餐后,前往今天的第一站——东关清真大寺。
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的标志性建筑,虽是寺庙,却坐落于城中心,车水马龙处。
寺门口有两座很高的塔,中间是一尊绿色的圆球形城堡,三者结合,即“前三门”庄严肃穆,我想,穆斯林来到这里祷告,应该怀着什么样的崇敬和爱戴。

穿过清真寺大门,就是“中五门”,拱门两边是绿色和棕色为主色调的两座高塔。据讲解员介绍,早在解放前,清真大寺是西宁市内最高的建筑,塔上有钟,每天五次祷告,是每一位穆斯林的功课,这座清真寺可以同时容纳6万人进行礼拜,聚礼人数是全国第一。


每每站在塔上往外一“吼”,听见声音的穆斯林,不论手上在做什么事情,都须停下来做祷告。
安拉,真主。存在每一个信徒的心里。所以寺院里没有神像也没有任何代表神像的物件。他们祷告时面朝朝西方——指向圣地麦加,感谢真主的赐予,祈求一世平安。
穆斯林不离婚,丧葬不大操大办,葬在公墓里面,援引一本书,叫《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文学的一大著作。
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书,我就两眼发亮,就想要去拜读一番,尤其是在旅行中了解到的书。
穆斯林的丧葬文化


先有塔,后有寺,故名“塔尔寺”,是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而建。
寺庙规模很大,但和西藏的寺庙相比,这里显然已经是汉化和商业化的结果了,门前的牌匾不再是藏文,而是汉字,功德箱摆了不少,售票处排满了提供讲解服务的汉族人。

讲解人员面色暗沉,没有朝气,提供的讲解设备也不是很好,旅行团稍微大一点的,游客是不能听到讲解声音的。

在我眼里,塔尔寺与其说是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不如说是青海最大的藏地文化旅游景点,从评估一个景区的标准来看,它值得5A,对外地游客比较友好,相对来说容易理解。但从其信徒朝圣、本地藏民心目中的位置来看,它是远远不如拉萨的寺庙。“或许是见过好的,就能一眼分辨出什么是劣质吧”,我在心里这样想着。
我和甜甜从塔尔寺回市中心时,天已经黑了,(经度靠西,晚上九点才开始天黑),那时是晚上十点。我们回到住处——七月不远。
旅舍是由套房改装的,两个房间是男生六人间和女生六人间,厨房和客厅可以公用。店主是一个很年轻的小伙,身材很瘦,但不弱。客厅背景墙贴着四个大字“七月不远”,字下面是青藏线骑行路线,旁边墙上还挂了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中国地图。
七月不远,是这家青年旅舍的名字;七月不远,是海子的诗——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想起这首诗时,我不禁在脑子里幻想店主的各种故事,以及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这家旅店常驻人员,还有一个大高个,所以剩下那一件卧室,是“大高个”的。店主在客厅搭了一间木质床,想来是方便更好回应客人的需求。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
身体和灵魂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