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我和老伴乘“长江观光号”游轮从重庆朝天门码头出发,开始了四天游走三峡的行程。我1987年曾乘船走过这条线,至今记忆犹新。雄奇壮美、幽深秀丽的三峡从古至今曾令多少人为其倾倒。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建成后,上游水位抬高到海拔175米,几百个乡镇的田地、民居、栈道、古迹沉入江底,昔日的急流险滩已经变成了碧波万顷的平湖,三峡景色已与过去大为不同。这次旅行还能看到三峡的雄伟、奇幻、险峻、秀逸的风光吗?
江面微波荡漾,远山层峦叠翠。几艘豪华游轮前后相随,沿着宽阔的江面平稳下行,声声汽笛传递着轻松和欢快。江面上已没有礁石巨浪,岸边也看不见栈道纤夫。万里长江航道透出的是明媚柔美的景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曾学过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他描写“激流澎湃,涛如雷鸣”的长江上布满“黑色礁石,黄色险滩”的景象,已经象一张发黄的旧照片一样,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中了。
27日傍晚,我们到了云阳新县城对岸江边的张飞庙。夜色中,彩灯把高大的建筑轮廓钩勒在高耸的山崖上,庙前几百米的碎石路上灯火辉煌,商贩们热情地向游客兜售着地方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大庙内外被灯光照耀得如同白昼。古色古香的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巍峨壮观;正殿上张飞的塑像翊翊如生、威风凛凛;到处可见饱经沧桑的题刻碑文。张飞庙原址在三十公里外的飞凤山麓,由于大坝蓄水后会被淹没,就采取了原物详细编号,整体搬迁复原的做法。这是三峡工程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创出的奇迹,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三峡工程的宏伟和细致。



船过巫峡时夜色已经降临,绮丽幽深的巫峡渐渐被浓雾和黑暗笼罩。站在船头已经欣赏不到巫山十二峰的俊秀和神女峰的俏丽。唐代诗人李端有诗句“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现在却是都在夜幕中了。



导游小阿妹带着我们先乘缆车到高山顶的的野坡岭,去体验山里人家的生活。山上石阶蜿蜒,路边花木繁茂。一片树林后面出现十几栋错落有致的土屋,四合小院,青瓦曲廊;墙上挂着蓑衣、斗笠,屋顶炊烟袅袅,竹林桔树掩映其间。这就是独特的土家民居 “吊脚楼”。这些人家现在经营现场制做的小食品,有豆花、麻糖、爆米花、炒瓜子、烤红薯等。从中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我们继续沿着山中石阶往东走,在江岸崖壁边看到一块横空出世,巍峨矗立的巨石。石高32米,宽12米,厚约4米。它直如刀削,通体洁白,好象人工精心雕琢的“玉牌”一样。传说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上天被他的精神感动,扔下一块令箭牌,命天上的黄牛来助大禹治水。这块巨石就是那令箭牌。这里的地名也就叫作石牌,五代后周时期,峡州州治曾设在这里。在抗日战争时期,石牌成了令日寇心惊胆寒的战场。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日军加紧了对重庆的进攻。由此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石牌要塞保卫战。 1943年5月,日寇大举进攻石牌,中国军队15万人奋勇抵抗,浴血奋战,打退了日寇的疯狂进攻。时任18军11师师长的胡琏给亲人写了五封诀别信,然后率部誓师,决心与石牌共存亡。石牌要塞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相峙时间最长的一个战役。当我们高唱“到敌人后方去”的时候,在向“敌后武工队”的英雄致敬的时候,也应该了解敌人前方的战况。站在这里仰望高大巍峨,直刺蓝天的石令牌,远眺滚滚东去,惊涛拍岸的长江水,我们深切缅怀在石牌要塞保卫战中长眠于青山绿水间的一万多名中华民族抗战志士。这石令牌就是纪念他们的丰碑,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从龙进溪返回长江边,那青山绿水的迷人画卷、情深意浓的山歌民乐、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历史悠久的民俗风情,把我们的心留在了三峡人家,留在了雄奇秀丽的长江三峡。千万年间三峡经历沧海桑田,不断在变,大坝的建成更使三峡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三峡风光已经变得更加雄伟秀丽,三峡库区经过移民和开发,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滋润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新三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