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乘坐的小巴和拖车
定好的时间早上在青旅出发,一辆小巴,后面拉着一个拖车。司机纯正Assie man, 戴着破牛仔帽,穿着那体恤和短裤,标准向导模样。

△司机+向导Mike给我们展示戈壁上的小东西
当把一个个乘客接上小巴后才发现,一车全是欧洲人,四五个teenage又互相梳小辫儿,又唱歌。大家在座位的玻璃上写上自己的国家和名字,就这样在阿德莱德早晨的阳光中,充满期待的出发了。

△一车人从阿德莱德出发

△写在我座位玻璃上的
临近中午,到达南澳北部的一个小镇的woolworths,司机加向导让大家下车采购,之后就都是荒漠隔壁了。自己采购完等司机出来,他推了一车东西,是我们这几天的伙食补给,打开后备箱从新装车才发现,那么大一口锅,这是吃‘大锅饭’的节奏啊!没想到在澳洲也能用上这么大的锅。

△这么多锅碗瓢盆,多少年没见过、用过这大锅吃饭?!

△各国姑娘们投入食材准备
果然,到了一个公园,锅碗瓢盆卸货,大家各自找到自己的活:有的洗菜,有的切菜,在公园长椅上分列两队一起切菜也颇有阵仗。Aussie man一边指挥大家,一边架炉子做饭。没找到活的人吃完负责洗碗收拾家伙。

△还有人帮厨

△傍晚,在一个山顶处夕阳下排排坐吃晚饭
正当回味美食,享受夕阳的时候,Aussie man开始对露营进行了讲解,完全刷新了我对露营的认知,真的是纯正Aussie way:连帐篷都没有,直接睡袋钻进袋子里。真正做到了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睁开眼就是满天繁星……还能再酷点吗?听得我浑身骨头疼。

△露营的方式是没有帐篷,直接钻进‘火柴盒’里
在六天的行程中,三个晚上住在“火柴盒”里:经历过半夜听到碎碎声起来挪地方,赶上过突然下雨砸在脸上,还饱尝了乌鲁鲁夜晚的沙尘……

△我们其中一天的营地

△已经半夜挪过一次的‘床’

△在乌鲁鲁营地这样住了两晚,其中一晚上挂沙城暴,虽然盖住自己,但风呜呜的睡不着,早上醒了哪里都是沙
几天下来发现,我们的司机+向导Mike上车做司机,当DJ,还带各种游戏调节气氛,下车又带着大家徒步穿越,各种地貌、文化讲解。早上叫早,中午、晚上顶着40多度在隔壁上的营地给我们做饭,而且做得都很好吃!

△讲解关于原住民的知识

△乌鲁鲁前的符号讲解

△印度菜,炸的脆脆的很好吃

△乌鲁鲁view的意面

△早上带我们看日出,没电就手工toast

△无限大的omelette
我们穿过了炙热的Coober pedy,探索了沿路的红色山谷,在乌鲁鲁停留了两天,欣赏了这块神秘的巨石,最后到达了爱丽丝泉。








△沿途的国家公园徒步



六天下来,跟“拉练”似的,感觉自己的骨头都快折腾散了,15年前开始体验的露营也没这么野,没想到最后以这样的方式到达了澳洲最想到达的地方。

△乌鲁鲁
我们团里还有俩意大利老太太闺蜜,65岁了,一个不会英语,另一个和我差不多。徒步、早起,睡大地,就硬跟着“拉练”。俩人还玩的特潇洒,爱丽丝泉住宿没定,我问:“住哪?“ 老太太说:“我们就跟你走,住你那家吧~” 住下后我问她们:“下一站去哪?”老太太说:“凯恩斯,机票啥都没定呢!”

△其中一位意大利老奶奶,她是个家居设计师,给我看她家各种设计的照片,很可爱
团里还有一对英国couple计划了18个月的旅行,已经在澳洲玩了三月,之后去东南亚各国、中国、日本,之后再从北京坐火车去俄罗斯。

△洒泡泡的英国姑娘

△接泡泡的她的partner
另外一个法国哥们已经辞职玩了一年,从巴西到阿根廷再到新西兰、澳洲,之后打算去东南亚。

△远处为总有点愁眉不展的法国小哥,近处为另一位意大利老太太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疫情早已悄然而至,估计他们的旅行计划早已泡汤,平安就好。让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片红色大地~

















离开澳洲前一天,还去阿德南部的Mclaren Vale跳了个伞,对我这个极其恐高的人来说真是巨大挑战,但当被身后的大爷推下小飞机,自由落体时,真是从没有过的肾上腺素飙升;打开伞包,飘飘然,看着熟悉的Mclaren Vale的一排排葡萄酒庄园和海岸线,满是兴奋、欣喜,对这片熟悉的土地充满眷恋,还有新年回家的期待……

△告诉以后想跳伞的小伙伴一个正事:跳的时候别张嘴,也别张嘴笑,灌风,还容易把脸吹褶了;)
这篇小文将是“澳漂记”的最后一篇,因为已经离开澳洲,开始在香港读博,所以澳洲的旅程告一段落啦~新名字已经想好了,过些日子改,大家可以猜猜叫什么?
感谢大家这么多年的陪伴,更新频次越来越少,还不离不弃,一直关注,十分感谢!
也祝大家在2021年都平安顺利,让我们一起开始新的旅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