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达目的地的色达是飘在山川高原间的一抹祥和的红。红色的天空之城,红色的火焰信仰,红色的热情藏民,红色的也是我们。









常跟人提起因为吃不饱吃不好和小伙伴们连夜赶抄回成都的经历。
人在饥饿状态是会激发身体对食物最朴质的本能所求,也会战胜环境的恐惧。所以那一夜不知疲倦地翻越了无数条山间窄道,全然不顾另一边竟是悬崖。深陷泥泞又从洼地中冲出一道摇摇晃晃的车灯。像战士一样的我们。

也会记得只顾着赶路而错过的四姑娘山,而三年后的故地重游居然成了阴差阳错的弥补。
又是九月,和友意一年没见,各自积攒了太多失望失落和失去无法消化,于是决定去成都转转。机场见到时,拥抱后各自叹了一口气。






把一颗丧透底的心沉在麻辣辣的火锅汤底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能持续沸腾,也可能立即爆炸,捞出来又是一颗火辣向阳的心。
所以我想走这冒险的一趟。

第二天和友意匆匆购买装备,L去租车。本是必须选择登山徒步鞋却和运动鞋对上了眼,又担忧被户外经验丰富的L嘲笑,两人牵着手特地在脏水里蹦跶了几下。笑着解释,没有买到鞋。
而更有趣的是,越野车没租到,租到了一台三亚牌照的小车。来找我们汇合时,L在电话里反复说着,我们的车牌是琼(穷)Bxxxx。



从下着小雨的成都市区出发,途中遇到卖玉兰花的阿妈选了六朵挂在车上,散发着让人舒心的芬芳。赶到青城山下吃午饭。玩户外的L说着他的故事。
“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父亲给的冒险基因。因为他也喜欢户外。老家四面环峰,父亲每天穿着拖鞋爬两个小时的山,到了顶峰就在池子里洗澡。春夏秋冬,天天如此。所以80岁的老人看起来像60岁左右。”
“对了,我的父亲还喜欢骑摩托车。经常载着他90多岁的哥哥去山里转悠,碎石子铺的土路,一路颠簸,两个老顽童精神抖擞,你想想那个画面。”

我们被生动的描述逗得大笑。休息足了又顺着都江堰的方向一直往下开。
路过卧龙、翻过巴朗山垭口。天气越来越差,像走在迷宫里,一路穿云破雾。又像我们与缠绵的往事,百转千回终究离散。而我们都在等一束光。
“我觉得人生不是非得要经历很多,比如跌宕起伏,比如大喜大悲才叫丰满,一定要找到内心归属。“



从映秀到日隆的路上遇到严重的塌方,四点半一直堵到了八点。和友意两人内急要紧,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举着伞直跺脚。灯火 通明的一条路,司机们知道我们的特殊情况,一盏盏车灯相继消失在雨夜里。在路上遇到的温情插曲。
到达日隆镇已是深夜,临时决定的行程赶上国庆黄金周,找遍了全镇,还剩最后一个留有空房的宾馆,顾不上坐地起价的心疼,只想吃饭睡觉恢复体力。



两河口,即是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和长坪沟的河流汇聚在一起的地方。无人居住,也少有车辆往来,我们在一条像是被人遗忘的泥泞路上晃悠,直到看到低矮房屋零星散落的村庄。









四姑娘山是由四座山峰三条沟组成,从幺姑娘山、三姑娘山、二姑娘山到大姑娘山;而三沟则是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其中海子沟地势如一条巨龙,又称「龙抬头」。沟内有十多个高山湖泊,有着三沟中最原始,最野性和灵动的美。也是我们要走的路线。

从一段木栈道翻上山脊,踩在柔软的草甸上,远眺对面一片茂密的灌木丛,视野开阔。气候温度的差异,在林间折射出五彩的光晕。有鹰与大雁飞过,衬着蓝天白云,是我们想要的自由飞翔。



之后的路段就是漫长的羊肠小道,其中不乏泥泞的、水洼的路况。雨靴的重要性就是脱离小心翼翼的行走心态,把困境恶狠狠地踩在脚下。所以一路上的马队很多,一方面供体力不支的游客,另一方面也是以便给准备不充分的徒步者。

一路停留的地方很少,音响里放着乐队的歌有些躁,喜力就着水果饼干大白兔,闭上眼睛我们像在山中的音乐节蹦了一个野迪。
也实时根据路况和体力调整自己的配速,一度认为腿要废了,身体也是飘着的,但是耳朵能听到不远处的水声就是对心灵的某种唤醒,也是深入大脑层面的觉知。只能攥紧了拳头往前走。



我们在下午三点左右到达花海子。
初秋的山野,从青绿到浅黄的渐变。季节果然不会辜负植物,而植物也不会爽约季节。发芽了就奔着茂盛的生长,黄了我就要枯给你看。我们在自然里,冷暖自知。



高原上的湖泊总是纯净的泛蓝,像一块流动的翡翠。赶上无风的时候,镜面似的湖面倒映着两岸的青山。翻山越岭见一面,我们吹着风感慨着「身在地狱,眼在天堂」的疲惫和值得。



走回头路返程,突然晴空骤变。雷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原本泥泞的山间路成了难上加难了的穿越冒险,特别是突然降下来的夜幕,同样让人心慌。只能从提前备好的雨衣头灯找到安全感,当然还有三人一路的说说笑笑。
下山的路,我们走得很快,借着微弱的光,我们迷路数次。寻着夜间看到的发光亮点靠近,迷糊糊的混进了牦牛群里才知道那是它们惊恐不安的眼睛。跳过水坑,也爬过山坎,一身泥也一身汗,却依旧笑得像个傻子。



雨一直没停过,还有越下越大的趋势,我们疲惫且弹尽粮绝也不敢有半分的歇脚,终于在十点前回到了镇上。没有着急回住宿点卸装备,而是赶紧吃一顿火锅回魂提神。

历时12小时,来回30公里。从海拔3100米开始攀爬,近1400米的爬升和下降。经历过天气的反复无常,这一路只有自己知道的辛酸,艰苦和成就感带来的愉悦。
在路上的时候会想,如果走最虐己的路线去超越身体的负荷是不是就能掩盖心灵极致的难受,从而得到全身心的释放。我以为会是这样的,但在后来的时间里醒悟「这完全是两码事的态度」,也是一个自洽的过程,能否统一豁达还是时间的问题,而不是仅靠一段行走就能看淡一切的失去,或者失意。






但我依旧感谢有这样突破自身体能的徒步经历,像是一个鼓励,在今后遭遇人生低谷险阻时,也曾像个满腔孤勇的战士有过「逢山开路,遇水填桥」作为信念支撑,不断的激发潜能而富有自我韧性,更从潜意识里对下一段的行走充满了期待。
像是在追光的过程,由此我心里才有了亮。所以把热爱化成脚步留在山河,让我喜欢这艰难又拼尽全力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