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程安排
2
景区简介
橘子洲是湘江中一个长5公里、宽40至140米的岛屿,它宛如一艘巨轮停泊在江心。湘江大桥横跨橘子洲上空,大桥中部有一条支桥通往橘子洲,使江心洲与湘江两岸连在一起。


春夏时节的橘子洲花木繁盛、林木葱茏;等到了秋天,数千株桔树上更是硕果累累。此外,洲上还有竹园、梅园、桂园、桃园等供游客在不同的季节观赏。


橘子洲也曾是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地。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经常与同学游过湘江,到橘子洲开展各类革命活动。

橘洲文化园由亭台碑廊与园林组成,占地约14公顷,代表性的建筑是园内耸立的一块巨型汉白玉纪念碑,碑的正面是毛泽东同志手书“桔子洲头”四个大字,碑的后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是以1925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为基础,富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突出表现了伟人青年时代胸怀大志、风华正貌的气概。

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伟人艺术雕像。雕塑基座部分为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毛泽东纪念展厅。

在毛泽东塑像前方广场的尽头是一个重檐四方亭子,名望江亭。穿过望江亭有个下沉式广场。广场前有一个扇形台面名“问天台”,取意毛泽东当年在此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


昔日的坡子街是一个庙会小街道,而如今火宫殿、富华楼、四喜馄饨等长沙老字号餐饮店几乎都集中在这条街上。


坡子街内的火宫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伴随庙宇而来的便是这里一直都有小吃摊和庙会。


随着晚晴、民国时期这里发展成为祭祀、看戏、听书、观艺、小吃的庙市之后,火宫殿也逐渐成为了长沙小吃的集中地。

如今火宫殿既是一座庙宇,也是一间中华老字号餐饮店招牌,在这里几乎能吃到所有的长沙美食。毛主席曾在此用餐后更是名声大震,以至与苏州观前街、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齐名。


火宫殿里还有一个大戏台,常有精彩生动的表演,即使晚上九十点钟,这里依旧灯火辉煌,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韶山村距长沙市区约75公里,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可供游客参观游览的景点比较多,毛泽东故居、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生平馆及遗物馆是必游景点。

毛泽东故居是一幢土木结构的农舍,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4间茅草房为邻居家,中间堂屋两家共用。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他从少年到青年的17年时间。游客在此可以参观毛主席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住过的卧室、书房等。

毛泽东铜像广场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献礼工程。据说在铜像揭幕当天曾发生过“日月同辉,杜鹃花开”两大奇观。现在韶山很多大型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

毛泽东铜像身躯伟岸,通高10.1米,象征着十一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周围植有56棵松树,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


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分为旧址群、生平馆及遗物馆三部分。旧址群包括毛泽东故居、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旧址南岸、毛氏宗祠、毛鉴公祠、毛震公祠以及毛泽东父母墓地等。


毛泽东同志生平馆建于1964年,是一座系统展示毛主席生平事迹、思想和人格风范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


生平馆的基本陈列《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共分8个展厅,反映了毛泽东从少年和青年学生时代起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为止的生活与斗争业绩。


毛泽东同志遗物馆以展示、收藏和保护毛泽东遗物为主要功能,于2008年12月26日建成开放。


刘少奇故里——花明楼景区位于长沙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南离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30公里。景区游览大致分两部分:一是刘少奇故里、二是花明园。

刘少奇故里景区主要包括故里门楼广场、铜像广场、故居、纪念馆等。颇具江南古建风格的刘少奇故里门楼是1998年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的。

刘少奇故居是一栋土木结构的普通农家院落。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同志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1961年,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同志回乡调研期间,在这里住了六天六晚,室内的木架床及其他用品仍按当年原状陈列。

刘少奇同志铜像及广场是于1988年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时落成的。铜像通高7.1米包含两层含义:“七一”是党的生日、刘少奇同志享年71岁。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于1988年11月开馆,是国内唯一一座完整而系统地展示介绍刘少奇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


岳麓山位于长沙湘江西岸,最高峰云麓峰海拔约300米,山中树木茂盛,古树名木随处可见,其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古意幽幽。

岳麓山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众多游客涌向这里欣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

景区不仅有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等历史人文景点,还有黄兴、蔡锷、陈天华、肖劲光等革命先烈的墓地。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脚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自北宋创始,至清朝末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千余年来这里一直就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被誉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是中国现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华丽大气,也不同于私家园林的精巧别致,而是通过典雅朴实的风格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精神。


书院大门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尤为引人注目。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湖南英杰在此留下足迹。1916至1919年间,青年毛泽东曾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爱晚亭位于岳麓书院北门后面,始建于清乾隆57年,名字来源于杜牧的著名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常与蔡和森等人在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如今悬挂的“爱晚亭”匾额是1952年重建爱晚亭时,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的。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的母校。毛泽东在这里学习、工作长达八年,并从这里出发走向中共一大会场,开启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这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曾经培养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一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成员,涌现出一大批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英才。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舍系仿日本青山师范建筑风格,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1938年毁于大火,唯一保存下来的原物只有当年洗漱用的一口水井。


现在的建筑是上世纪60年代重建的。建筑风格中西结合,青白相间,素洁典雅。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是这里取景拍摄的,现在也成为深受游客热捧的打卡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