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镇境内,属青藏高原邛崃山脉,由四座绵延不断的山峰组成,最出名的4座:大峰(5025米)、二峰(5276米)、三峰(5355米),幺妹峰(6250米),其中前两座是旅游级别的雪山,三峰是入门级技术雪山,幺妹峰攀登难度是世界顶级的。
四座山峰长年冰雪覆盖,其中幺妹身材最为苗条,为四川省第二高峰,素有蜀山之后、东方阿尔卑斯山之称,与第一高峰“蜀山之王”
贡嘎山遥遥相望。
(二峰顶,图片来源@行者无疆)
▼

为什么是四姑娘山二峰?
19年夏,生在异国,给自己的愿望清单中,写到登上人生第一座纯粹意思上的雪山,读研期间学业繁忙,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原因,只能空嗟叹。
四姑娘山二峰海拔5276米,由日隆镇海子沟口至二峰峰顶,全程约为24公里山路,上升绝对高度为2100米以上,整条路线没有险要地段,二峰大本营海拔4300米,非常适合作为第一座雪山首登。
21年春,国内疫情允许,便想拉上三四好友,完成这人生第一座雪山,便选定了四姑娘山二峰,寒假便开始准备,几经波折,最终超乎预期的组成了一支15人的大队伍,并担任起了组成者这一个角色。
(上巴朗山垭口途中,第一张合影,图片来源@行者无疆)
▼

DAY1 成都集合
经过紧张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自己四姑娘山二峰(3天)和长穿毕(3天)的物资准备、身体精神状态的准备,以及作为领队,对于整个15人队伍,前期一些行程、向导、马匹、住宿、司机等事宜的沟通敲定。
3月27日早,经过重庆转机辗转,顺利到达了成都,开启大约一周的登山徒步时间,手机微信群置顶,轨迹地图资料提前下好。
(成都天河路地铁站,大包穿车,图片来源@行者无疆)
▼

十一点队员们陆续到达,简单介绍认识,装好行李分乘三辆车,十二点准时出发,不多会驶上高速,与向导沟通,得知巴朗山垭口此时正在下雪,不由的多了几分期待。
经过都江堰,在08年地震的震中映秀镇下了高速,转到了被称为中国熊猫大道——国道350小金县至映秀段,16年自己第一次独自骑长途,川西走的正是这段路,所以分外熟悉,旧瓶装新酒,一些记忆重新发酵。
(攀登二峰途中,山脊漫步,图片来源@周)
▼

一路上隧道占比分外的多,川西的公路被称为中国道路地质灾害博物馆,峡谷纵深,岩石结构不稳定,修高点塌方,修低点洪水,除了隧道近乎无解,因此成本巨大。
国道350耿达乡到卧龙镇这段,道路坑坑洼洼,不少工程机械车,正在抓住春季的窗口期进行路基加固,在卧龙镇补充了食品,便从两千多米直上巴朗山。
虽然因为巴朗山隧道的开通,巴朗山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险峻,但近两千多米的拔升还是气候为之一变,晴转阴,阴转冰粒最后变成了漫天的雪花。
(远眺四姑娘山群山,攀登入口处,图片来源@周)
▼

过了巴朗山隧道,天气再次放晴,蓝天映着雪山巨大的身躯分外清晰,缓下十几公里,便到了四姑娘山脚下的小镇日隆镇,也叫四姑娘山镇。
到了联系好的阿塔客栈,前台迎接着久违的我们这一波大客户,十几个人安置妥当,便镇子里四处闲逛,闲散慵懒,时间和速度自然而然的变为了平时的二分之一。
从成都到此,一百七八十公里的路程,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三千多米的爬升,便从天府之国的人间烟火,到了这雪山脚下的自留地。
(四姑娘山镇街道,图片来源@游游)
▼

晚上六点,在客栈大厅集合,吃上了心心念念的牦牛火锅,吃永远是迅速拉近大家关系的最好方法,大家来自天南海北。
北京、广州、上海、南通、敦煌、重庆、兰州、南京、阳泉、昭通、遵义、保定、杭州,十来个省市汇聚于此,年龄也从六零后覆盖到九零后,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不同成长经历的交流,出行的魅力大抵如此吧。
饭后,和我们的向导团队见了面,熟悉了我们攀登二峰的一些细节,商定了接下来的行程等事宜,签订了的“生死状”。
(阿塔客栈的牦牛火锅,图片来源@颖儿)
▼

DAY2 二峰大本营
经过一晚上的休息适应,一大早客栈大厅就热闹了起来,向导和马匹已经在客栈外边等候,准备装包。
早饭加了两壶酥油茶,临出前向导给我们每一个人献上了祝福顺利的哈达,大家整装之后便步行去了景区大门,我和向导办理了手续,调好对讲机的频率,大家便开始进山。
(整装待发,客栈门前的合影,图片来源@颖儿)

今天全程13KM左右,时间比较充足,进入景区后,是一段两公里多的曲折木栈道,一直爬升到山脊处的锅庄坪,难得的好天气,因此大家心情不错,一路上走走停停。
大约十点左右,大家到达锅庄坪,视野开阔,整个队伍自然而然的分为了前后两队,昌领衔的老年队稳重押尾,我在前队把握行程。
中午时分,大家顺利在打尖包汇合,这里是一个木屋保护站,提供热水、WiFi以及简单的米饭泡面等食物。
(行进途中的背影,图片来源@周)
▼

吃过午饭,离开山坳中的打尖包,便是一个下马威,一段长达2公里的横切爬升,需要穿过一片矮树灌木,午饭吃了米饭的直呼吃多了。
(大峰和二峰交叉口的指示牌,图片来源@行者无疆)
▼

从交叉口继续向前3公里的样子,这时海拔已经4100米左右,便开始离开山脊进行最后的爬升,比想象中的要困难一些,看着远处一块高企的台地上的二峰大本营,几顶白色的帐篷给了不少前进的动力。
海拔的升高钝刀子一般消耗着我们的体力,一步两步的做着一个走路的无情机器,最后一公里的路大家拉的比较大,二百米左右的爬升用了大半个小时,五点多我顺利的先到达了大本营,开始搭帐篷。
(激情怒饮,图片来源@周)

大家陆陆续续到达大本营,便开始搭帐篷开火做饭,阿茂顶着高反的压力,还是开锅炖起了说了一路的排骨汤,条件简陋,先煎后炖,油酱盐还是一样都不少。
排队的人从排骨排到胡萝卜再到汤,经过大家一致的认可,代表团队特此颁发高原厨师证给阿茂,快到晚上,全队集合,向导说了一些明天登顶的纪律,三点出发,九点关门,强调了手套、雪套、雪镜、冰爪等装备问题。
(二峰营地做排骨汤,图片来源@茂七爷)
▼

晚上,气温骤降至零度,不少队员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反,脑袋炸裂,吃不进东西,协调了一下药和食物,鼓励明天尝试登顶。
大家帐篷外等了一波日落,都早早的钻进了帐篷,紧张难受的等着凌晨三点的到来,八点迷迷糊糊的躺到十一点,发现大家基本都没睡着。
(二峰营地,带着头灯煮面,图片来源@大斌)
▼

DAY3 登顶下撤
两点出头被闹钟叫醒,我便开始开火热水,发现外边水袋已经冻得有冰渣,装好热水,简单带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以及保温衣物。
三点营地头灯闪闪,从营地到二峰顶大约是5公里,一千米左右的爬升,向导最后几声喊叫,我们准时出发,离开营地便是一段一百多米的爬升,基本一步一步挪动,上了一个平台之后坡度才缓了下来。
(回望头灯点点,图片来源@游游)

紧跟向导,走在比较靠前的位置,慢慢的身体开始适应了这个节奏,脚踩雪地,披星戴月,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和喘气声,只有向导放的藏族歌曲在山谷回荡。
黑暗中,大脑和时间几乎同时静止,大约四点多的时候,我们便来到了乱石滩,这一段劝退路线,可能是因为早上吃的东西,我开始有些反胃,精神不佳,不少人在此折返。
我在第一梯队,跟着向导继续前进,大约两个小时艰难爬升,有些路段积雪较深加上坡度几乎垂直,只能手脚并用。
(艰难攀爬乱石滩,图片来源@言之)
▼

经过不知道多少次休息,终于在六点多爬完了两公里的乱石滩,到达了垭口处,这是一个山脊最低点,此时海拔已经五千一百多,天开始有些亮,黎明前的黑暗最冷。
(终于到达垭口处,和向导攀谈,图片来源@言之)
▼

最后几百米的每一步都很难,胃里翻江倒海,十几步就停一下,最后终于在七点多的时候顺利封顶,身后的太阳也逐渐升起。
站在二峰之巅,身边风马旗飘扬,四周雪山逶迤,没忍住直接在二峰上向下吐了一地,幸好登顶早没什么人,周和游游拍好照已经准备下撤,由于太冷,我也没有太多停留,也尽快下撤了。
(二峰顶,自己和石碑合影,图片来源@周)

上山容易下山难,下撤过程中只能采用臀降的方式,用冰爪和登山杖才不停的刹车,体验了一把高山滑雪速降的刺激。
下撤过程中遇到一众即将登顶的队友,随着太阳的升起,温度升高,身体状态也在渐渐好转,走走停停,经过乱石滩,才知道自己冲顶走的路有多么险。
(下撤途中,远眺群山,图片来源@行者无疆)
▼

小心翼翼的下了两公里长的乱石滩,下山的速度越来越快,身体是越来越困,只想早点到营地睡觉,在雪中一深一浅的溜着腿。
九点半左右,终于到了二峰营地,见到向导,得知一部分提前下撤的队员已经提前走,往镇上返回了,困意难忍,我拿出来睡袋倒头就睡,十一点的时候,最后登顶的一波人下了山,便开始收拾帐篷准备返程。
(下撤途中,坐在雪地打盹,图片来源@行者无疆)
▼

十二点左右,大家收拾好东西,因为登顶体力消耗太大,不少人选择了从大本营骑马下山,最后只有我们五个人准备徒步下山。
下撤大约十五公里的路程,我们五个人走走停停,在打尖包吃了午饭,最后在下午快五点的时候,和骑马差不多的时间到达客栈,顺利的结束了二峰的行程。
到了客栈大家洗漱修整,吃庆祝饭,经过三天相处早已熟悉,互道珍别,一部分人明天要返回成都,一部分人准备接下来长穿毕的行程。
(途中合影,图片来源@周)

此行十五人
二峰成功登顶十人
乔治.马洛里曾说:“因为山就在那里”
我们因为纯粹而相遇
为下次出发而分离
来日方长
终会江湖再见!
谨以此篇纪念我和我的队友的二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