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有下午2点就天黑
也会有午夜12点依然亮如白昼
E18.78, N69.81


Tromso,Norway
- 1 -
作为北极圈内的城市,感觉冬季里冰天雪地的景象才是它在世人想象中的模样。事实上,增温增湿的北大西洋暖流从这里经过,使得特罗姆瑟就算在冬季最低也能在零下15度以内,算是很近人情了。
忽略掉第一天到达第二天又匆匆离开,从罗弗敦回来后的拜访,才算是真正认识这座城市。

尽管处处带着"北"的标签,到处都没有太多 "北极城" 的气息。当然啦,挪威最北的城市也不是这里,是在北纬78度的朗伊尔城(也是世界最北)。
纬度刚刚跨进极圈、被称为北极门户的特罗姆瑟,顶多算个圈内"最大"城市。
也正是因为城市规模成型,又是处于北极圈内。这两个维度交叠,使得城市里的最多机构都有"最北"的标签。像最北的大学、最北的酿酒厂,还有最北的大教堂。

这个特罗姆瑟达伦北极大教堂(Tromsdalen kirke)和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大教堂是我最惦记的两个北欧教堂。
一个灵感来自于断裂的冰川,另一个规模像天神遗落在人间的管风琴。虽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对建筑设计极有兴趣的我,也为此满怀期待。

北极大教堂整体呈平放的三角柱状。屋脊从大门开始段呈规律下凹,到中间段又开始回升直接后门处。
建筑体被均匀切割,平稳而规整地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排放。像是稍微用力,就能把它们整排推倒。
白色的外墙秉承了一向以冷淡见闻的北欧风,又结合哥特式的巨大彩色玻璃。这种设计大胆而富含新意,简约而欢快,难怪旅客都纷纷闻名来一睹其风采。

- 2 -
从特罗姆瑟本岛的走过大桥,能看到显眼的大教堂。
而沿着大教堂往里走,走过一片安静平和的居民区,就能来到山脚的缆车售票处。
缆车于我而言,就跟摩天轮一样,是去到每个城市都想参与一番的项目活动。像小孩子喜欢玩的收集游戏,不管好不好看丑不丑,只要它是存在并且不重样的,就非常有冲动把它收入囊中。

乘坐特罗姆瑟缆车(Tromso Cable Car)可以直接到达海拔420米高的斯托尔斯泰纳山山顶,俯瞰对面的整个特罗姆瑟岛,以及远处的峡湾与山峦。
此时还未入冬,山上虽然风大,却也有午后的太阳照和着。满山头的草正在枯去,等待着新雪前来覆盖然后进入冬眠。
这里虽然有缆车,却不像其他城市一样建设整个山顶。仅仅是山上山下两个起始点,山顶站到达之后,一个面积不大露天景观台向外延伸,而室内是家小咖啡馆。而走出室外,则是辽阔的整个平原。四面八方,没有路,也处处是路。

跟石头们玩叠叠乐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
后续而来的调皮游客,看到这些林立的人为小石堆,也不禁摩拳擦掌想要挑战一番。一个没有规则没有观众没有奖品没有裁判的比赛,悄然在这山头形成。每个来这里的人都小心翼翼地绕过了这些石堆,免得破坏了参赛者的悉心作品。
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尝试着捡了一些准备堆叠。
尝试了几回都没能超过5个,扫兴。

在这里依然看到三角地标的北极大教堂。狭长的岛屿和密密麻麻的小屋也一览无遗。我颇希望能在这等到日落和看夜景,很可惜等下得早些时候去吃个饭,准备晚上的看极光活动。
听说当特罗姆瑟入冬的时候,飘雪覆盖在整片大陆。那个时候的城市下午两三四点开始天黑,灯光像繁星镶嵌一样闪烁在白茫茫的雪被上。网友上传的图片让我心动不已,但行程上却也是无奈。
时间就那么多,安排了A就不能容许进行B。
凡事留点念想的话,这片土地依然会吸引着你前来。

- 3 -
"北边的巴黎"是20世纪出一位法国旅游者赋予特罗姆瑟的称谓。事实上我还未去过巴黎,因为不好评论两者的差别或是相似之处。
不过至少我能确定的是,巴黎的人文典雅和时尚浪漫,这里都是不怎么有的。比起美观养眼,可能挪威更多讲究的是实用和便利。


像我身着的这种毛呢大衣,一整天在街区里也没能见到有几个人穿。更多的当地居民,都是一件保暖又防水的简易款羽绒或是冲锋衣。
当然我这并不是什么褒贬之论。
挪威天气多阴雨湿冷,我这种衣服顶多在出游的时候臭美一番。事实上这种大衣除了美观,其保暖性防水性便携性都不及一件运动型的外套。
也正是这边的气候所需,挪威出产的防湿防寒衣物,一般都性价比高,质量好。

在手机上开始搜索晚饭的就餐地点。
上图的这家Emma's Drommekjokken餐馆获得非常高的评价。美味的肉类西餐和优雅环境、服务到位都使其在当地有着很好的口碑。红搭绿的门面加上点缀的花束,看起来很贴心可爱。
很可惜店内满座,时间上又不太允许我在这等位。所以只好舍弃了。出来的时候再门口的餐牌看了一下,价格可没有店面看起来可爱。

期待着能看见驯鹿,是我这次行程的四大心愿之一。
据闻北角地区的驯鹿群真的非常多,甚至在营地或是旅馆也随处可见。因我最后还是向南去罗弗敦群岛,放弃了北行的北角地区。所以这个心愿最后还是没有实现。在街上看到了一个大标本,我坚称它就是鲁道夫。
鹿是很让人欣赏的一种动物。
我左脚踝外侧的刺青,也是一只几何花纹的驯鹿。


- 4 -
挪威人崇尚自然,他们的住宅以木屋为主。
市区的木屋并不像村郊的那么纯粹,多数是水泥加木头的结构。他们在外墙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放眼望去,就会有五彩斑斓的小屋群落附在山腰段或是山脚下,这是冰天雪地里的北欧色彩。
不过这种维修成本比较高,两三年就得全新刷一次色,更加不提内部结构的修补维护。毕竟木头的寿命不能与泥石钢筋相比。

在挪威见到的木质屋子,几乎都是尖顶。
这种设计主要是欧洲北部雪量较多,如果房顶没有坡度,很容易造成积压。尤其是木质房子,更加难以承受积雪重量。其次则是受宗教影响,欧洲人认为尖顶会离上帝更近一些(比如教堂)。
如果不考虑实用性,其实从设计美学角度而言,一个尖屋顶比一个平房顶也是美观得多。

除了各色的木质渔屋在港湾边,船只也停泊不少。因为北大西洋暖流,这里的港口也从不封冻。
这里水产业发达,三文鱼尤为出名。
我在出发之前,多次被调侃不是为了看森林,那肯定是为了吃到最新鲜的三文鱼。不过,想吃也得去餐馆或是超市,可没人允许游客出去抓捕。一般浅水湾也捕不到,所以船上钓钓鱼也是个不错选择。


极昼和极夜都是自然赐予极圈独一无二的礼物。
除了被覆盖在极光带下方,这里的另一奇特之处则是每年夏季间的午夜太阳。此时的特罗姆瑟,就变成了一座生机勃勃的不夜城。
你想想,连续的66天,太阳都在高高挂着,如果不看时间,根本不知道这究竟是 "白天" 还是 "黑夜"。此时本身就对酷爱户外的挪威人,更加按捺不住了。"大晚上"的爬山、钓鱼、采集,甚至是马拉松,种种活动更是不分昼夜地被他们推动并执行起来。
部分旅游者也喜欢夏季时间来这里,除了不太冷,连续24小时的白天,对他们而言也是不同寻常的体验。狂欢至"深夜",大概是特罗姆瑟人最快乐的日子了。

既然有极昼,就会有极夜。
年底的12月期间,特罗姆瑟只有4个小时的亮光时间。大概在下午2点,已经可以在山顶看全城的夜景了。这么早就入夜的日子容易让人昏昏欲睡,一些户外活动的兴致和乐趣也会减少很多。
而到了1月份,基本就没有太阳在这个城市上空照明了,只能倚仗家家户户的灯火通明。我好像突然能理解为什么挪威人都是偏好于橙色灯光而不是白炽灯,我想,也许是暖光更加接近阳光的色调吧。

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确实容易让人感觉阴郁。
漫长的夜里,很多事情都无法进行。像我这种晚上才有精力和灵感的人,或许也受不了天天如此。但是幸亏,12月到1月期间还有个圣诞节庆典,人们会用灯光和彩段装扮屋子、门面和街道,举行各种形式的宴会和派对,以欢快的时候准备迎接来年的第一道曙光。
但1月份太阳重回大地的时候,一切又宛若重生了。

- 5 -
前面说到了无福消受EMMA家,后来辗转找到了一家EGON。虽然算不上本地特色餐馆,比起我国同等水平的餐厅也贵出2倍多的价格。但我来挪威几天连着吃干冷的肉类和面包,着实想吃一口热饭。
刚坐下翻开餐牌,挪威文看着有点脑壳儿疼,正想着看图点餐。服务员在给我送水过来的时候,问我是否需要其他国家文字的餐牌。我才发现还有中文、英文、阿拉伯文等多个版本。
可以说是不友好的物价中又透着一点贴心的友好了。

点完餐之后,我留意其店里的内饰。
整体走木质结构风格,灯光采用较暗的小瓦数黄灯泡。装饰品到处都是,种类也非常多。像北欧原著居民以前农用具,或是动物的头骨,还有鹿角、皮毛。
除此之外,展览架上也放着一些船的模型,或是手工木雕工艺品和书籍。琳琅满目,看都看不过来。虽然风情满满,空间上却让人感觉有点拥挤和压抑。

很快我在挪威的第一口热食就送来了。
我点了一份扁意大利面和一小份肉扒,具体什么名称已经不记得了。有芝士碎和罗勒叶,番茄和肉酱的汤汁,吃起来虽然像肉酱意粉,却不像肉酱意粉那么腻。
肉扒的熟度也刚刚好,配菜烤土豆尤其好吃。对于久没有吃到热乎乎的饭菜的我而言,已经是非常满足了。

挪威食物可以把吃惯大中华美味的人逼到穷凶饿极。
除了贵不说,肉类的熟食都是偏咸,而且有些还要做成冷食。面包干硬,也很少有饭、面类的主食。能真正补充碳水的,可能只有Homemade的华夫饼。

- 6 -
酒店预定的是市区公寓式,结合了一些当地设计但是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这家店比较有趣的地方是面对前台的左侧,有块巨大挂幅。上面粘贴一次性的快餐盒、罐子、瓶盖、杯子、刀叉等餐具,涂上颜色的一个作品。
如果细细看,会发现是幅地图。
而且正是特罗姆瑟这小片区域的平面地图。
这等创意,真的是一秒把我折服。

另外一个吸引我的地方,是我房间门口落地窗。
它长廊的尽头处,属于公共区域。窗里有房屋,有荒山。说是一扇窗景,更似一副随着四季变幻的景观画。白天采光,晚上观夜。 从设计角度上看,也算是利用得很极致了。
不过后边去了当地很多处,才发现这是源于挪威的得天独厚资源。每一扇窗打开,都是观赏的好角度。这种上帝的眷顾,真是太令人羡慕了。

- 7 -
特罗姆瑟的建筑涉及方面,除了时代感很强的北极大教堂,和上述的一些谈及,极地博物馆、城市图书馆也很有特色。
下图的两个集装箱一样的长型渔屋,你能想象的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极地博物馆吗?如果不是看地图,还很真的是会一眼忽略而过。
连个招牌或是指示都没有,规模又不算大,难怪有旅客吐槽它就是个储放早期北欧物资模仿品的一个仓库。

比起上述的博物馆,特罗姆瑟图书馆的外观设计算是走心很多了。房顶是个四向拱门的几何体,只有灰白两个色调,墙面全是玻璃落地窗,极符合简易的北欧风格。
我在它外围转了几圈,发觉它像极了萨米族式的帐篷。
萨米族是北欧拉普兰地区的原始土著,以其帐篷为原形,其实很好地意味着文化的传承,只不过帐篷的四面布帘全部被拉了起来。而这一改动,感觉也透着开放思维,融合其他文化的表示。

看建筑设计的时候,喜欢去感觉设计师的理念。
当然不排除有些体会是我过分解读。
可能设计师就是灵感一来,作品就出来了。但如果设计师随手作画也能让我产生共鸣,那也真是说明他才思敏捷。而我能找到切入点,那也真是说明,我脑洞够大。
起码是个合格的摄影人和码字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