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的绵山镇,准备登绵山观光旅游。这个景区之大,超过了我的想像,所以我们在山脚下休整了两天。

建在山坡上的景区大门,盖得非常壮观,长长的台阶上去,有金光闪闪的雕塑依次坐落:有神兽、晋国名人及众多的经幢,古香古色,春秋时期建筑风格的门阙,与背后峥嵘高耸的山峰,相得益彰。

门前广场两边有六座神兽,各有其名:白象、青狮、麒麟、地吼、天马、白泽,底座均中英文介绍。






中间竖立着巨大的介子推塑像,下面底座上还有介子推历史故事的介绍。

上台阶之处,有一座金碧辉煌的神兽,似乎是天马行空,意欲飞天,气势雄壮,飘逸潇洒。

细看,底座有文字说明:宝相天马,为玉清元始天尊之坐骑。天马为古代之吉祥灵兽,龙首马身,脊有双翼,能腾云驾雾,翱翔于九天,具有泽被苍生,禳灾避祸,逢凶化吉之法力。

广场内侧两旁各竖着十几座对称的暗红砂石经幢形状的汉阙。四面均镌刻了上至春秋、下至满清的历代朝野名士歌咏介子推和寒食节清明的颂文诗词,下面为须弥座,束腰为十二金刚背负。虽然光线已暗,已经辩论不清,但让人感觉到这座晋中的绵山却有文化品味。




灯柱的设立也具备绵山的风格,每一立面,均有律诗一首,写有朝代出处,作者与标题,供游人欣赏。

清代王佑诗:白云洞
深山多白云,洞在云深处。
竟日寂无人,白云自来去。
一、绵山风景区,太岳山支脉
绵山给我的印象,是山脉连绵,高大雄伟。查阅资料,才发现,眼前陡峭,连绵不断的绵山,竟然只是太岳山的一部分。

大家都知道,山西省本身就是夹在两座大山脉之间,正如《人说山西好风光》歌曲中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其实,在山西中部盆地内,还有不少大的山脉,从北数到南,有恒山、五台山、太岳山、孤峰山和中条山。而绵山,就是山西晋中太岳山的一部分,主要位于介休境内。

太岳山,古称霍太山,最高海拔2566.6米,以其高大磅礴之势,坐落在山西晋中及晋南盆地之上。古代人们认为这座拔地而起的大山应是华夏第一高峰。《周礼》记述,禹分九州时,霍泰山是冀州的镇山。相传大禹治水,曾登临山颠祭天,汉代又被定为祭天名山,即“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

太岳山,奇峰险峻,岩石峥嵘,断崖壁立,沟壑幽深,林木繁茂,满目苍翠,孕育了雄、秀、古、奇、险、幽的特色景观资源。

同时,太岳山又分成了东南西北若干座当地命名的旅游名山——霍山、灵空山、石膏山、绵山,方山、老雄山、五龙山:棋盘山、紫金山、养老山、灵空山、千秋岭、琴泉山、笔架山、天神山、雕巢岭、风景山、柴岭关等。绵山就是其中的一座。绵山,又名介山。由北向南,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面积达310平方公里。是太岳山主峰附近的一条支脉,以其地势绵亘而得名绵山,绵山大部分山峰在海拔2000米以上,南峰在灵石县境内牛角鞍,海拔2566.6米,为晋中市制高点。

我今天去的绵山景区,位于介休市东南,面积约40平方公里。山势巍峨奇峰叠起,悬崖绝壁苍松翠柏,山顶草甸碧绿如茵,自然景色非常优美。历代在山中依山就势兴建了不少佛寺道观,是一处集奇峰、桥梁、洞穴、怪岩、悬崖、瀑泉、云雾、栈道于一身,纳雄、奇、险、绝、秀、幽、雅于一山的山西省级风景名胜区。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火焚绵山,求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拒不出山,与母相抱而死,从此绵山成为介子推封田,绵山上至今还有介公岭与介公祠。


绵山景区是山西省一家民营企业经营的。1995年以来,三佳集团率先投资修复国家旅游资源——绵山风景名胜区,目前已形成14大游览区,300多个景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景区。并结合景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出“住在悬崖上,吃在崖沟边,行在云雾中,游在仙境里”的特色旅游产品。

二、晋国介子推,后代寒食节
7月23日,早晨起来觉得天空灰蒙蒙的,虽然昨天下过大雨,在景区半山腰上,空气却不透明,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煤气味,证明当地的空气污染,确实严重。

景区门口悬挂着一块“清明寒食之源”的匾额。这让我想起了幼年在景德镇读小学时,学校组织清明节去西郊机场春游,老师在步行途中给我们讲了寒食节来历的故事,幼小的我当时产生了一种念想,什么时候能到绵山去看看这个寒食节发源的地方。

相传春秋之时,晋献公年老时,宠爱妃子骊姬。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成为嗣君,于是劝说晋献公让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等人离开国都。不久,骊姬进一步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自尽。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后,分别逃到了蒲城和屈城。晋献公因两位公子不辞而别大怒,派勃鞮带兵追杀重耳。当追兵赶到的时候,重耳翻墙而逃,勃鞮追上去,一刀砍过去,只砍下了一块袖子。就这样,重耳逃走,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多年,曾在饥饿时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放入野菜中炖汤给重耳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介子推对狐偃,壶叔等人围着晋文公追逐荣华富贵表示鄙夷,对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深感很气愤,进而携母亲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又一说,火烧三面,留一面逼介子推携老母逃出),却不知,介子推誓死不出,大火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晋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

介子推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在网上找到一篇清代傅山写绵山纪念介子推的诗:
青松白梧十里迥,梐 青抵白词堂幽。
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
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
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宋黄庭坚在《清明》一诗中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三、书法古藤谷,清秀水涛沟
进入景区,先乘车去位于几公里外的半山悬崖上,上山公路几个盘旋,第一个景区叫龙头寺与龙脊岭,唐营、再依次是蜂房泉、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五龙庙、栖贤谷介岭,水涛沟与古藤谷。

我随大巴一直到终点水涛沟前下车,许多游人向前走,就进入大山深处的水涛沟。我却跟随小部分游人先去右边山谷中的古藤谷走走。

古藤谷,俗名溪水沟,是原始苍茫的野生植物园,是绵山一处生态自然景观,众多山泉潜流,在谷中汇成了古静河流,据史载此地曾经是绵山静林河的发源地之一,又曾是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创办静林书院之地,而得名“静林藤果园”。

里面空气不错,这处山林的自然景观,与南方的景区山坞有些相似。沿途两旁还有一些古代名人的摩崖石刻:有李隆基的“唯贤是登”、贺之章的“旷朗无洁尘”、傅山的“秋月吟”、郭泰的“秋山共月登”、“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介休宋廷魁的“画中游”等摩崖书法。




在见到一个类似中国地图的石头后,就有一个提示牌,说再往前走,最近一公里,最远四公里,我觉得无法到达,就回头了。

我们再转向水涛沟,这是这个主要山坞的源头,上面有不小的山泉流淌下来,我向前走了约不到一公里,看到许多人造景点,就不愿意再走了。

资料上说,水涛沟是位于山西绵山后山的以水景见长的自然风景区,全长15公里,有古树、怪石、山花与长年流淌不息的山水,经过人工塑造的动物、人物典故和几十处大小不一的瀑布群、水帘洞,以及星星点点的茶楼、酒肆、木屋、藤桥、石桌凳,构成了秀比江南的自然风光。

在山沟里,沿途可看到几个穿着黄背心的学生坐在小溪边写生,一看是太原梧桐艺术学校的学生,他们在写生。其中有的女生画得不好,但有个别女生画得很好,她们水平不一。但黄色的背心在一片绿色中显得亮丽耀眼。

从水涛沟出来,在道路右边看到一堵高墙,是“万寿图”,上面布置着差不多有一万个大大小小各种字体的“寿”字,有一些确实好看,我忍不住多拍摄了几个寿字。

再上去,就是碑林,上面都是撰写关于绵山的诗词的现代书法,我挑了几块好看的石碑,拍摄下来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