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缆车介公岭,凭吊介公祠
来到绵山,我还是想登上介公岭,去凭吊介子推。问过工作人员,说若不乘缆车,就得爬山,约四十分钟。我一看上山的道路,又陡又小,还没有人。我担心体力不支,即使上去了,后面的行程也保证不了,就转过去乘缆车。

并问过了,可以从另一边的栖贤谷下去,或步行或乘电梯,均可下山。

上到介公岭,已经是很高的山顶。出缆车站,沿着平缓的山道,转了一个弯,就到了“介公墓”。墓丘为介子推衣冠冡,当年晋文公拾介子推衣冠,依山为墓安葬于此。

墓地寂静安宁,古香古色,墓碑用篆书书写“介子推墓”。

墓区按候爵规制营造,墓道两旁分列着石制仲翁与动物石兽,墓前有历代名人凭吊介子推的诗文碑刻十余通,上面字迹有点模糊,不辩字迹。


从西汉刘向著《列仙传》开始,介之推便被奉为道家之神,介公岭便是介子的隐居地、焚身地和享祀处。二千多年的风雨,已经让那段历史淹没殆尽,但介子推的气节,却是至今令人推崇和赞颂。

下山的台阶石头铺就,却很陡,我小心翼翼。在风景绝好处,请同行者给我拍摄了一张照片。

下到半山,在岩石之间巨形山洞凹进之处,有几幢建筑,这就是介之推的享祀处——介公祠。

祠内正殿门口有篆书楹联,好在我是写篆书的,就将楹联译出:“心同秋月为社稷为黎民千古懿范,品是梅清是志士是仁人万代楷模”。


主要供奉有威烈正神介之推、绵山圣母介母及清远正神邻解张的金妆塑像。两边偏殿中绘制有反映介之推出世、成长、事君、隐居、飞升、显灵等故事精美壁画,并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咏介子的诗词条幅。介之推被奉为道教之神以来,两千多年来世代供奉,香火不绝。

由于此地较高,这里的风景不错,介祠的建筑与装饰,均有不少精美之处。



进入介公祠的通道旁,有一“寒食斋”,展示介绍绵山寒食节的来历,并提供相关介休的寒食食品。

在介公祠左侧,看到一处金色装饰的佛教门庭,“昭德”匾额,上有细长塔尖,引起了我的注意。

边上有介绍:昭德门建于唐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为梅朝国(今越南)王子梅叔鸾捐资修建,唐开元十一年,梅叔鸾朝贡大唐,事毕游绵山建此门。此门为东南亚金刚门造型,典型的东南亚小乘佛教风格。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宰相文彦博奉旨敕封介子推为“洁惠侯”,赐“昭德”匾额悬挂于此。

准备下山时,有副楹联字迹工整,意境深远。


五、错走栖贤谷,攀爬铁锁链
看到有一个指示牌,标明有一条小道向山后延伸。问过工作人员,说那里可以下山。

我一路走去,还顺路拍摄了路边设置的十二生肖雕塑。

快到谷底了,遇到几位女士上来,她们劝我回头乘电梯下山,说从此处下山非常难,我说怎样难?他们说有吊索桥,摇晃不停,很不好走。我觉得已经走到这里了,让我走回头路,不甘心。再说她们女士都能走过来,我就能走过去。

斜坡谷底就是绵山著名的栖贤谷,这是一道蜿蜒而上、号称一线天的狭谷。两边怪石嶙峋,少有草木,须攀十余架天梯方能通过。

我上从上而下,似乎好一些,从一条既没有路,也没有台阶的一条水沟中折返向下。

在水沟两旁的崖壁上插入了一些高低不平的铁制踏板,在两旁的悬崖上,挂着一条生锈的铁链,供游人扶手。我试了一下,铁制跳板还算牢固,走上去不摇晃。于是我就踩在这些不规则的铁制跳板下去了。由于铁制跳板不晃,所以我走得较快。

后面遇到几处有铁链吊桥,就只得慢一些,因为两边手要握紧铁链,保持身体平衡。另外脚下要站稳湿滑的桥板,得极度小心。见到下去的游人,我要设法超过他们;见到上来的游人,我还得避让他们。

据地质专家称,此谷早在二十五亿年前生成,一条狭长的深沟是天然大理石由水流冲刷形成的奇特岩沟,有大小瀑布50余处,构成了栖贤谷九曲之奇。

从上至下,须攀十余架“天梯”。有石梯、钢板梯、悬索梯、吊桥梯、木梯、梅花桩梯等。一不小心,失足就会跌下深潭。

我在最险处还拍摄了一段视频,记录了这山谷中惊险的场面。
插入视频:惊险的栖贤谷
半个小时,我就穿过了这道非常的峡谷,来到栖贤谷。

六、找地方充电,遥看云峰寺
沿景区公路,来到云峰宾馆门前山崖下面。手机没有电了,携带的充电宝竟然无法使用。还有近一半的路程,我还得进宾馆寻找一处能充电的地方。

于是,在抱腹岩下,我上了云峰宾馆电梯,来到八层,有一个门厅处有插座空闲着,我就在此处充电,并朝窗外眺望近在咫尺的抱腹岩。隔着玻璃拍照颜色有点偏绿。

在悬崖上方生长着五棵古松,有的高大挺拔,有的虬劲下探,还有的伸出双臂似迎客状,更高处还有亭阁,真是一幅绝好的景致。

下方岩内为云峰寺。云峰寺又名抱腹寺,因隐匿在悬崖绝壁间的抱腹岩中而得名, 寺院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周围被巨大的手掌形的岩石遮盖环抱,既可遮风避雨,又有将寺庙众僧怀抱之意,从内向外望去,别有洞天,这应该是绵山一绝。

该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寺内奉供当地真神介休,空王佛王志超,寺内还存有唐宋元明的摩崖碑刻。

让我感兴趣的是抱腹崖有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镌刻于唐开元二十年间(732年),杨仲昌撰文,张晋书丹,僧人思本检校。此碑通高3.34米,宽1.米,厚35厘米,螭首高1.1米.碑文隶书,字径一寸,24行,每行50字,共1200字,风化剥落70余字。虽说是唐隶,但其书法结构宽舒,字迹古朴刚劲,有汉隶遗韵,可与闻名的《曹全碑》媲美。

碑文主要记述三国曹魏时,高僧迪公筹划经营开发绵山,魏明帝曹睿特诏建抱腹寺等情况,它不仅记述了抱腹寺的兴建始末,又印证了绵山为“焚介推之麓”等重要史实,碑文、书法、镌刻都为上乘,堪称“三绝”,为唐代碑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传绵山有三绝:包骨真身佛像、抱腹岩还愿挂铃和铁索绝壁上山。我没有上去,也就是听说而已。但悬崖绝壁上的栈道,却是令人胆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