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2021年3月30日,丙中洛-察瓦龙-甲应村,全长153KM,最高海拔4400米
今天的路程相当不长,但却足够精彩,且听我细细道来。
因为路程不长,所以没有早起,8点了,大家才懒洋洋的从被窝里爬了出来。
倒不是不想睡了,而是酒店外修河堤的工程早就开始了,轰隆隆的挖掘机的声音,在大声的诉说着蓝翔春天的故事。
我们来到昨天吃晚饭的农家乐,吃了一顿简易的早饭,之后,便慢慢悠悠的收拾东西,准备出发。
8点57分43秒13,我们终于踩下油门踏板,出发了。
今天的第一站是秋那桶村。
其实原本并没有去秋那桶村的打算。
原本的计划是一口气走到察瓦龙乡,在察瓦龙乡吃完中饭之后,去甲应村看梅里雪山。
可是昨天在飞来石,我遇到一个开着改装过的普拉多的大约65岁半的辽B大爷。
大爷问我去哪,我说先去老姆登村,再去丙中洛。
大爷说老姆登村没看头,还不如去秋那桶村。
秋那桶村我是知道的,是丙中洛镇最北边的村庄,紧靠着西藏林芝察隅县察瓦龙乡的地盘。但之前看其照片,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惊艳人的地方,于是就没有把它放在行程里。
辽B大爷上车之后又不忘再次向我强调,说老姆登没意思,不如去秋那桶。
说完一溜烟跑了。
看来大爷对这里已经很熟悉了,看他那虽然普通但又挺专业的标准2.5寸升高的普拉多瞬间消失在219国道的弯道上,我就信了他。
当然,我也并没有放弃老姆登。
然而老姆登的平凡和普通,却让我对秋那桶产生了无限向往。
于是,秋那桶就成了今天的必去之地。
我们从昨晚所住的丙中洛镇甲生村出发,沿着219国道继续往北,走了12公里,来到了前往秋那桶村的岔道。
之后我们沿着小路一路上山,没走多久,就来到村子的一个小广场。
广场背靠着一个小小的天主教堂,四周被村舍和树木紧紧的包围着,而这里,已经有不少的游客在闲逛。
但是,这样的景象,是中国哪一个小山村都有的,并没有什么特别。
这里是怒族和傈僳族的聚居地,假如在村子里住上一段时间,和当地人好好交流,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应该会有非常独特和不一般的体验。
可是对于一个匆匆而过的游客来说,这里的景观未免过于普通了。
我们离开人群,沿着狭窄的村道继续往山上走,打算深入进去看看是否有不一样的景色。
然而可是仍然,却依然是和山下并无二致的景象。
清早的村落显得有些冷清,估计人们都还在家里忙活着家务,只有几只鸭子和小狗在自家门前跑来跑去。
走了5、6公里,我估计秋那桶村也就这样了,于是就把车停在一个空地上,在村子里转了转。
怒江边的蓝翔之音
往前走一阵子,看到一个吊索桥
怒江上这类的吊索桥很多,很多桥朽坏了之后,就又在旁边搭一座新的桥
秋那桶村也有一座教堂,这里的广场已经停满了车,有不少游客在这里闲逛
我们再往前走了一段,来到半山腰上,却依然没有看到什么了不得的景观,于是,我们就把车停在这
村景
小心:恶犬出入
不知道她在开心什么
姐姐妹妹们似乎对这里还算满意
山对面的村落
不知道这是青稞还是小麦
这一面墙上不知道开的什么花
有了这些柴火,就有了温暖和幸福
下山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景色还是不错的
视频:从甲生村到秋那桶村
*************************************
9:50,我们略感失望的离开村庄,回到219国道,继续往察瓦龙走。
往前走了没多久,就来到了云南和西藏的边界。这里,已经停了不少的车,自然的,不少的人在这里拍照留念。
我们也把车停在路边,在“西藏”两个大字前面拍了几张照片打了个卡,然后就急匆匆的出发了。
为啥要急匆匆?
因为,让人兴奋不已的烂路,就在不远的前方。
果然,过了滇藏边界往前走了不到500米,柏油路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让人心潮澎湃的土路,学术一点说,这种路叫“搓衣板”路。
但此搓衣板并不是像您或者您老公又或者您爸爸经常跪的那种平直的板板,相反,此搓衣板不仅上下起伏,板板上还有大大小小的坑洼、塌方、落石以及厚厚的泥。
走在这样的路上,速度不能太慢,太慢,搓衣板会颠得你屁屁发麻;但同时,又不能太快,否则,大大小小的坑可能会让你在车里上蹿下跳,稍有不慎,头就会和车的门窗、顶棚进行亲密的接触,并发出乒乒乓乓的声响。
当然,你还得想办法避开路上的石头,尤其是那种尖利的石头,万一被划破了轮胎,麻烦可就大了。
而且,因为路上的泥很厚,一旦有车经过便尘土飞扬、黄沙漫天,彷如沙尘暴一般。虽然坐在车里,却大气都不敢吸一口。因此,当你看到前方有车,要么你离他远一点,要么,你就狠下心来在乒乒乓乓中把他超过。
聪明的您一定会问,这样的路,为什么你还那么有热情的要去走呢?
是啊,思路稍微正常一点的人类都不会去走这样的路,但脑子有问题的我,却偏就想要去挑战。能够顺利通过那看上去万般折磨人的路这件事情本事,就足以让人产生无比的成就感,更不消说这一路还能看到正常人类所看不到的风景。
所以,我就一定要赶在219国道铺柏油之前走这一遭。
因为,我已经错过了318国道。
我的好友金X良看了我的丙察察之行的视频记录之后,瘪了瘪嘴,说,当年老夫我走318国道,就是这种路况,而且,当年的通麦天险,远比这个路险峻一万多倍,简直刺激翻了。
说完,他翻了翻白眼。
他不过就比我早走了大概3、4年,但就这3、4年时间,藏区的公路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建狂魔正在把他的魔力施展到每一寸国土上。
所以,走烂路得趁早。
沿着烂路走了不多时,来到一个边检站。
因为这里接近中缅边境,所以边检站的设置显得很有必要。
我们在这里接受检查。检查完,一个边检站的年轻的藏族工作人员问我是否能够把他带到察瓦龙。
我欣然同意。
这样,我就有了一个免费的向导。
娃哈哈哈哈!
离开秋那桶村回到219国道上,在这里,已经能够看到雪山的影子
看这雪山长相很奇特,于是停车拍照
很快,就来到了滇藏界
我们,也决定打个卡
单独打卡不过瘾,还要来一个合照
在她俩继续各种姿势拍合照的当口,我在旁边看看怒江河谷的景色
顺便给怒江做做美化工作
*************************************
这位工作人员看上去也就20出头,我暂且称他为藏族小哥。
小哥是本地人,普通话说得挺好,他在边检站工作了10天,正好轮到他回家休息。
小哥很健谈,他上车之后,就主动和我聊了起来。
小哥先是找到了关于我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答案,之后就关心我的陆逊好不好开,越野能力强不强,以及跟我谈论各种各样的越野车在藏区表现的优劣。
在这中间,小哥还像个真正的向导那样,跟我说哪里是茶马古道,这里曾经掉下去几辆车,死了几个人,又救起来了几个,那里又塌方埋了几个车,砸死了几个人。
他这一说,搞得我有些紧张。
见我紧张,他又安慰我说,这是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了,他说现在因为这段路升级成了国道,整个养护和治理都很给力,很多路也在拓宽,已经远远没有以前那么危险了。
然而此时的我最关心的,就是丙察察线上最危险的路段----大流沙----的近况,因为就在10多天前,大流沙发生了大规模的塌方,两辆当地的面包车被生生的埋在了路上。
虽然在出发前,我已经通过微信向察瓦龙的一个开饭店的老板----四川饭店老陈----打听过这里的路况,他说一切通畅,但我依然对大流沙有些担心,我担心在我经过它的时候,被它的飞镖击中。
结果小哥跟我说大流沙现在已经一点都不可怕了,察瓦龙乡政府投入了很多财力在整治大流沙,如今大规模的塌方落石已经极少见了。就算是前几天被埋的两个车,也是因为坏在路上走不了,结果才被沙石所埋,但其实人早就撤走了。
不过,他又说,大流沙旁边的小流沙倒是经常飞沙走石。
怕我不安,小哥又补充说,一般都是下雨或者刮大风的时候才会落石,今天这个天气,大概率不会落石头。
小哥嘴里蹦出来的“大概率”三个字,让我一阵心安,心想有这么个向导在,就算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应该也能够提前有所判断,所以,我不再担心。
从滇藏界到大流沙这段路虽然烂,但也并非不好走,你只要小心谨慎的往前开,你就距离目标越来越近。这么东摇西晃的,反而感觉时间过得挺快。
很快的,我们来到了一个叫“老虎嘴”的地方。
老虎嘴在丙察察线上,是一个著名的所在。一块巨大的石头,悬挂在山体上,公路,就从石头下方穿越而过。站在老虎嘴的下面,给人一种极大的压迫感,仿佛石头随时随地要掉下来把自己压成肉饼。
我猜想修路的工程人员曾经考虑过对石头进行爆破清除,但因为地质结构的原因,一旦清除这块石头,上面的山体将会发生极其严重的坍塌,这不仅会掩埋公路,更有可能把怒江阻塞,最后,只好作罢。
我们在这里打卡拍照,之后,穿过老虎嘴隧道,继续往前。
中午12:40,我们来到了大流沙。
终于走上了土路,心情那个激动
学术上称之为搓衣板路
这里很神奇的事情是,通往村庄的村道都是水泥路,而国道却反而是土路
这便是著名的老虎嘴,但当地人却把它称为“老鹰嘴”,但不管是老虎还是老鹰,都很凶猛就是了
她俩自然是要打卡的
江边的风马
视频:老虎嘴?老鹰嘴?反正是个大嘴
*************************************
大流沙并不是慢慢出现在眼前的,它是突然、一下子出现的。
小哥说,马上就要到大流沙了,可是我却啥也看不到。
没想到拐过一个弯,它“嗖”的一下,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虽然距离还很远,但是看它从大山的山顶像一把巨大的扇子一样直垂怒江河谷,那个气势还是很足的。
正好弯道处有一个停车场,我们便把车停了过去。
此刻,我不想急于去挑战它,我想先远远的看看它,看看这个曾令来往过客闻风丧胆的“恶魔”一般的存在。
我用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之后又把飞机飞了起来。
虽然知道大流沙高达200米,但是远远的看,似乎并没有感觉到有那么高大;当我把飞机升起来,稍微飞近一点点,我的镜头就几乎无法完整的把大流沙装进去。
大流沙,果然是大!
我把飞机悬停在空中,然后跳上车,启动车子,朝大流沙走去。
随着车子慢慢接近大流沙,我从能够平视全览到需仰头才见直到最后连仰头都看不到全貌,那种震撼感也越来越强烈。
走近一些看,大流沙就像是一挂巨大的沙石瀑布,从天而降,直插谷底,那气势,绝无商量的余地,绝无退让的尺度。从飞机的视角来看,我们,就如同蚂蚁过河,渺小的微不足道、脆弱的不堪一击。
虽然它是如此的震撼,但经过它我却没有一丝紧张感,大概是藏族小哥的提前心理建设的缘故。但如此这般,也让我少了很多刺激的感觉。
同时,在大流沙的底部,还有一辆装载机在慢条斯理的清理着路边积压的沙石。装载机司机那若无其事的表情,既让人惊讶也让人镇定。看着他,我仿佛看到了蓝翔之光。
通过大流沙之后,我把飞机收了回来,之后便径直前往察瓦龙乡。
在察瓦龙乡,藏族小哥下了车,之后,我们就直接来到了老陈驿站。
路上看到的怒江峡谷,可惜我当时懒得装广角镜了
终于看到了大流沙
竖着再来两张
飞机来一张
接近察瓦龙的路边,长满了高大的仙人掌。据说仙人掌4月下旬开花,6、7月份结果,果肉味道还不错
视频:从秋那桶村到大流沙
视频:穿过大流沙,直达察瓦龙
*************************************
老陈驿站的老板老陈,虽然并不是一个越野人,但他和他的老陈驿站却在越野圈里几乎是无人不知道,无人不晓。
老陈驿站的全称是“四川饭店老陈驿站”,从名字,聪明的您应该能够猜到其中的故事。
老陈是四川巴中人,十几年前,他来到察瓦龙乡,在这里开了一家“苍蝇馆子”----四川饭店。
随着穿越丙察察线的人越来越多,老陈饭店也从原来的一间破旧的平房变成了两栋三层楼的大房子,老陈也从一个餐馆老板,变成了一个酒店大亨。
几乎每一个穿越丙察察的人,都会在这里或打尖或住店。
当然,他们不光是打尖或者住店,他们还会把自己所属的越野组织的旗帜挂在店里。
如此一来,经过十几年的积累,老陈的店里挂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种越野组织的旗帜,而且名字一个比一个叫的响亮。
如今的老陈饭店,已然成为了丙察察线上一个著名的人文景点。
而老陈,也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酒店老板。他自己开了一个文章,不定期的为大家提供察瓦龙和丙察察线的路况信息,帮助大家更好的规划路线,规避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也是一个公益家。
也因此,虽然他自己并不越野,也不穿越,但却是每一个越野人都知道的。
老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帮我们安排好房间,陪我们聊了一会儿。
之后,他说要去睡一会儿。他说他每天要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几十个,半夜才能休息,这还没睡醒,早上5、6点电话又来了。所以,下午一定要补觉。
如此想来,我也打电话骚扰过他几次,哎,真是不好意思。
老陈走了以后,我们把行李搬回房间,之后,回到饭店吃饭。
当然,我们也不忘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某个旗帜上,到此一游。
老陈饭店里的独特景观
必须得加上自己的墨宝
完成个小小心愿
*************************************
吃完中饭是两点一刻,我们打算去甲应村碰碰运气。
甲应村是隶属于察瓦龙乡的一个自然村,距离却有近50公里。这个村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是一个绝佳的可以看到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的地方,比德钦的飞来寺位置更好。
去年,我带着二叔入住德钦飞来寺附近的酒店,酒店正对着卡瓦格博,但很可惜云层太厚,无论是傍晚还是清晨,啥也没看到。
今天,我热切的期盼能够看到它。
这一次,我有三个神山目标,一是梅里雪山,二是南迦巴瓦,三是格聂神山。
今天,希望能够圆满完成第一个目标。
只是,此时天上的云层很厚,虽然阳光时不时洒下来,但云并没有马上解散的意思。
老陈说,今天够呛。
但,我仍然不死心,万一呢?
就在3月初,老陈的文章发了一张照片,照片是察瓦龙乡政府的一个告示,警告大家不要轻易进入甲应村,因为沿途路况极差,天气捉摸不定,再加之无电无信号,一旦遇险,救援将非常困难。
本来,这已经让我有了打退堂鼓的心思。
但藏族小哥却跟我说那里可以去,路也不难走,而且,每天都有不少的车进去。甲应村里面的村民开着客栈,他反问我,你们都不去,人家客栈怎么开得下去?
老陈也说,路况确实差,但只要小心点,也没问题。
“不过,”老陈又补充说,“今天这个天气真的够呛,你们看不到梅里雪山。”
说完,他目光坚定地看着我。那意思,你就别去折腾了,老老实实躺在宾馆里休息,有啥不好。
可我依然不死心,还是想要去碰碰运气。万一呢?
就这么着,我们踏上了去路。
继续向北,出了镇子没多久,就看到一条岔路。路边一块牌子,上书,向左察隅,向右左贡。
原来这里就是“丙察察”线和“丙察左”线的分野。
我们将向右,沿着丙察左线走一段,然后再拐往甲应村。
离开219国道之后,我们密集通过了几个村子,分别是则拉村、龙普村和龙布村。路在村子里东绕西拐,虽然狭窄,但都是水泥路。
出了龙布村之后,真正的烂路就来了。
这条路,路况远比219国道要差,不仅更窄,路上就基本没有平整的地方,可以说连搓衣板的资格都够不上,而且,一路的大小石块也让你不得不左腾右挪东躲西闪。
我们沿着这样的路一路爬山,走了一个半小时,我妹终于受不了了。
她坚持要回去。
我姐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她返回,留下我一个人。
现在,虽然天上的云还是没有消散的迹象,但我依然不死心。
我决定一个人往里走。
慢慢爬到山的垭口,路又出现了分野:往左去左贡,往右去甲应村。
走上甲应村的路,才知道什么叫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这里的路更窄了,路上时不时有垮塌的土方,因为无人清理和维护,人们只好从上面艰难的开过;路上时不时有倒掉的枯木,显得荒凉而恐怖。
温度,也从山下的20度降到了4度;路上,也开始出现积雪。算起来,我已经爬升了3000米。
不过,去甲应村的不止我一个。
一路上,我遇到好几辆车,基本都是下山的。
我们在彼此认可的相对宽敞的地方会车,然后还摇下车窗互致问候。
我问他们能不能看到卡瓦格博,但却得到三个不同的答案:有说能看到的,有说不能看到的,还有说风很大,云在散,很快就能看到的。
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建议我住在里面。
当得知我只有单人单车且还要当天返回的时候,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告别他们,我继续往前。
走了两个半小时,才走了约2/3的路程,但天上的云却依然很厚。
我心里开始有点想打退堂鼓了。
我来到一处山顶,这里正对着卡瓦格博,路也比较宽敞。我决定把车停在这里,等云消散。
毕竟,无论我能不能到甲应村,我的所有希望都是寄托在云的身上。假如云不散,我走到甲应村也无济于事,同时,我还要再走近5个小时下山;假如云散了,在这里,我也能看到卡瓦格博,而不用再浪费那么多的时间。
现在风很大,天上的云在快速的移动,也许有机会。
我给自己定了半个小时的等待时间,不管半个小时之后能不能看到雪山,我都必须返回。
无论干什么,都需要合理的目标以及纪律。这是我给自己定的原则。
而且,我的右后轮的胎压还出了点状况,比别的轮胎低了0.2。
肯定是扎了钉子了。
我查看了一下右后轮,没有划破的迹象,因为假如划破,气早就漏光了,但一时半会也找不到钉子在那里。
所以半个小时的等待,还能基本保证下山的胎压,时间再长,就不知道能不能顺利下山了。
现在外面很冷,只有2度,海拔达到了4400米。
我只能把自己缩在车里,眼巴巴的看着雪山的方向。
However,云虽然在风的催促下在快速的移动,但是他们却前赴后继无休无止,前面的云刚吹走,后面的云又立刻补充了上来,让人无限的惆怅。
等吧,也许奇迹会出现。
丙察察在左,丙察左在右
则拉村里的玛尼堆
去甲应村的路和丙察左线共线了很长一段
站在山腰回望三个村庄:则拉村、龙普村、龙布村
这里的山如一片片的书页叠在一起
感觉黑白更好看些
最后,我决定把车停在这里等待云开雾散
站在这里,就能看到卡瓦格博,只可惜,他深深的藏在云里
就算你把镜头拉近一点,也根本看不到他
*************************************
人们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就像我家的孩子,总是跟我说“将来万一”怎么着。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教育他们,告诉他们,对于我们普通人,万一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奇迹,不会降临在我们普通人身上。
现在,轮到我教育自己了。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也是错的。
对的是,奇迹真的不会降临到我的身上。错的是,我知道奇迹不会降临,却依然来到了这里并在这里等了半个小时。
现在,云不仅没有消散,反而更厚了,原本还能看看梅里雪山群峰的山肩,现在,连山肩都看不到了。
我,终于放弃了,决定返回。
我无比沮丧的掉头,万念俱灰的下山。
因为没有期待,下山的路仿佛要短很多,感觉没过多久,我便来到了龙布村。之后再穿过龙普村和则拉村,我回到了察瓦龙乡。
现在,正好是6:30,天还未黑。
不过,我还有轮胎的问题需要处理。
回到半山腰,三个村庄再次出现在眼前,我的心安了,决定停下来再看看这里的景色
这里的山坡上长满了松树,但,好像大部分都已经死了
车上已经积满了厚厚的灰
龙布村的一个寺庙
村民
这里也有一个“大流沙”
龙普村的村舍围墙上长满了仙人掌
终于看到察瓦龙乡了
视频:从察瓦龙乡去甲应村
*************************************
我蹲在车轮边又检查了一番,果然发现了一颗钉子;我拿来一杯水往上面浇了浇,果然在漏气。
我问老陈镇子里有没有补胎的,老陈说有,说完就掏出手机来准备打电话----他说要把补胎的叫过来给我补,帮我省事。
哇,还有这样的服务,那太好了!
电话拨通。10分钟后,一个20来岁的汉族小哥开着个皮卡,驮着设备就来了。
小哥说你有事先忙,我在这里处理,处理好以后叫你。
那就太完美了!没想到,在这偏远的边陲之地,还能有这么好的服务。
我回到房间导照片,刚刚30分钟出头,小哥就叫我说轮胎补好了。
我兴高采烈的跑下来。
小哥说,你这个陆逊是V8的吧?
我说你咋知道。
小哥说他看的车多了,看得出来。
然后又问我是4.6还是5.7。
我说5.7。
小哥说大哥你好低调啊,别人V6的,都是把标扒了,贴个V8,你自己大V8的,倒把V8和5.7的两个标都给扒了。
我笑了笑,说你对陆逊很了解啊。
小哥说这一路上的车,大部分都是陆逊和普拉多,自然也了解一些。他还说他在这一路上救援了不少车,大部分丰田的车都是扎胎,极少有坏在路上的,但其他牌子的越野车出问题的就多了。
我这才意识到小哥原来是丙察察这一条线上专门搞救援的。
为了万一,我留存了他的电话。
小哥说,希望你用不上。
之后,我问他多少钱,他说50元。
啊,这可真的太便宜了!
要知道在上海,随便一个补胎门店,都要收你100元。
我说多给他点,他却死活不肯,最后讨价还价,给了他60元。
小哥开着车走了,我们也就到了晚饭时间。
老姐老妹,下来吃饭了!
视频:右后轮果然扎钉子了
这是今天的轨迹
前往秋那桶村
从秋那桶村到大流沙。图中蓝色圈圈是滇藏界
上午的土路
图中蓝色圈圈就是大流沙
大流沙
去甲应村看卡瓦格博。图中蓝色圈圈是甲应村
去往甲应村的令人无比酸爽的路
这是我停留及返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