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6,2021年3月31日,察瓦龙-察隅,全长240KM,最高海拔4706米
进藏第七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丙察察线,是从云南贡山的丙中洛镇到西藏林芝察隅的察瓦龙乡再到察隅县城的简写。
这条路一向被称为“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我觉得是非常完美的诠释。
这里一路不仅能够看到横断山脉深处的多样美景,还能看到仿如置身美国西南部或者墨西哥境内的大片大片的仙人掌。
而路,却是真的不好走,尤其在如今村村通公路的背景下,丙察察的路况则显得尤为另类。
丙察察最危险的一段路,是从滇藏界到察瓦龙乡,一是“恶魔”大流沙,二是怒江悬崖边的公路不仅路窄,无论是山体还是路基,都不扎实。
这里随处可见落石、山体塌方和路基垮塌。因为维护的难度,很多大石头和塌方都来不及清理,这就使得路更加狭窄。
走在这样的路上,就算是改装过的越野车,也要十分的当心。
不过,最危险的路段,我们昨天已经顺利通过,今天,我们将走上翻越三座大山----雄珠拉山、昌拉山和益秀拉山----的翻山越岭之路。
虽然听说这段路并不是很危险,但不管别人怎么说,对我们来讲都是前路未卜。所以我们很早就爬起来,准备给今天这240公里留下足够的时间。
吃早饭之前,我先跑到外面航拍了一下这个小小的镇子。
虽然察瓦龙的行政单位是“乡”,比“镇”略低一点,但这个乡看上去并不小,因为来往游客越来越多,这里逐步也修起了越来越多的房子,开起了越来越多的餐馆和宾馆。而且就在镇子的东边,还有大片的空地正在开发之中。
可以想象,随着丙察察路逐步被铺装成柏油路面以及新219国道的全线贯通,这里必然会越来越繁荣。
怒江边的小镇察瓦龙乡
这个小镇的规模并不算小
镇子东边还有大片有待开放的土地
怒江本江
视频:航拍清晨的怒江和察瓦龙
*************************************
8:30,我们吃好早饭,收拾妥当,便开始了今天的行程。
今天的路程主要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从察瓦龙乡继续往北到达目巴村附近的怒江大桥。这段路将继续沿着怒江的干热河谷前进。
第二段路则是从怒江大桥向西(偏北),一路翻过三座大山,到达卓娃贡附近的559国道。
第三段路则是从卓娃贡沿着桑曲河谷到达察隅县城。
这第一段路和昨天滇藏边界到察瓦龙的路很相似,路依然很窄,一边是危石密布高高耸立的大山,一边是波涛汹涌令人胆寒的深谷。
因为怒江河谷的干热气候,这一路上依然能看到不少的仙人掌,给人一种来到了墨西哥的错觉。
这段路并不太长,我们谨慎的把握方向,稳稳的控制油门,一个小时不到,便来到了怒江大桥。
怒江大桥是一座不大的铁索桥,桥面很窄,仅供一辆车通行。桥虽然窄,但是两边都有高高的护栏,走在上面,倒也不觉得恐怖。从桥的新旧程度来看,这座桥应该不超过15岁。可以想象15年前走丙察察线,面对的,将是更加简陋和可怖的桥。
我们把车停在桥头,在这里拍照留念。
从察瓦龙到怒江大桥的路,和昨天的路很相似
就这么一个小时的路程,我姐又消失了两三次,每一次,我都得把车停下来等她
路边的仙人掌依然比比皆是,假如4月下旬或者5月上旬来到这里,应该能够看到漫山遍野的仙人掌花
江与路
这个“伪装老司机”终于来了
山腰上的村庄
横断山脉地质结构非常不稳,山体垮塌简直如家常便饭
路边的护栏也时常被车子撞坏而得不到及时的修理,给人很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来到了怒江大桥
我姐为何把我拍的如此猥琐
大桥看上去还比较年轻
桥的北边是玉曲河汇入怒江的江河交汇之处
给玉曲河来个特写。看得出来,玉曲河的河水要比怒江的江水清澈一些
今天天上的云层很厚,却没想在大桥这里看到了点阳光。只不过,这是我们今天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它
视频:从察瓦龙到怒江大桥,继续走在怒江的干热河谷里
*************************************
从丙中洛到察瓦龙再到怒江大桥,一直都是沿着怒江在走,并不需要翻山,因此,一路上没有遇到那种充满之字拐的路,也就是大家都喜欢的大肠路。
然而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翻山越岭了,迎接我们的,必然是数不尽的拐拐。
我们今天要翻越的第一座山,叫雄珠拉山。
雄珠拉山垭口4636米,比我昨天前往甲应村的路上遇到的最高海拔还要高200多米。
不过,我对于高反一点不担心。
高反这种东西,在我第一次和第二次进藏的时候曾经出现,但基本都只出现在第一天夜里,而且两次都是在新都桥,海拔只有3800米左右。
第三次进藏,无论是住在海拔4200多米的曲麻莱县,还是翻过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我是一点儿反应都没有。
昨天在4400米的前往甲应村的半路上呆了半个小时,也没什么反应。
看起来,我的身体记住了我对于高原的适应能力,所以,今天爬这几个山口,应该不会感到难受。
离开怒江、翻过几座小山之后,进入到了与怒江河谷完全不同的地貌里。
这里已经看不到怒江河谷里那种长满仙人掌的干旱景象,相反,这里的植被开始变得多样起来,而且,还出现了大片大片的针叶林。
温度,也从怒江大桥的近20度,降到了7、8度。
跟随着公路在密林里蜿蜒的,是一条叫做“让舍曲”的小溪。
小溪水量不大,但清澈洁净,碧绿透亮,它时而在山间跳跃,与巨石共舞,时而在平缓的河床上和松树漫步。
一路上看到这样的景象,再糟糕的心情都会被治愈。
走在这样的环境里,终于给人一种来到了西藏林芝的感觉。
人们说,察瓦龙根本不像西藏,如此看来,倒的确有其道理。
离开怒江大桥,迎接我们的,马上就是一大堆之字拐
这是深处横断山脉的腹地,山高谷深,看上去非常震撼
这便是可爱的让舍曲。您们肯定觉得一般,这是因为我选了个不合适的停车点
绿色茂密的森林,深红色的像地毯一般的苔藓,横七竖八的灰褐色的枯木,奔腾跳跃的碧绿的溪水......让舍曲满足了我对于美丽小溪的所有想象
不仅有小溪,还有瀑布
*************************************
随着距离雄珠拉山垭口越来越近,海拔越来越高,气温也越来越低,天上开始下起了细雨。
要知道,我是很不喜欢雨天的,因为雨天不仅行动不便,拍照也有诸多的限制。
可是没过多久,就发现雨里夹杂着米粒般大小的雪粒;又没一会儿,雨没了,天上飘下来的,竟全部是雪花!
我在3月20日穿越大巴山的时候遇到的大雪曾让我无比的怀念,没想到才过了11天,我又遇到了她。
同样都是水,但雪可比雨可爱多啦!
随着海拔的近一步上升,路上也开始出现积雪,山坡上的树林也全部被打扮的银装素裹。看起来,这雪下了可不止一天了。
对我姐来说,这是她的第一次的长距离雪地驾驶,我让她挂上四驱(因为她的车是分时四驱),放慢速度,避免急刹和急踩油门。做这些事情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车辆的稳定性,避免失控。
她一一照做。
嗯,是个乖徒弟。
海拔越来越高,雪越来越大,积雪也越来越深。快到垭口的时候,积雪已经把路面深深掩埋,倘若不是跟着前面的车辙,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
这个时候,出现了堵车。
我跳下车,跑到前面一看,原来是两辆城市SUV正停在路中间装防滑链。虽然这样的做法不是很文明,但如此这般的路况下大家也都能理解,所有的人都耐心的等着他们把防滑链装好。
走这样的路,对于一些四驱能力不强的城市SUV来说,防滑链是必备,否则就会非常危险。
出发前我和我姐也一人买了一套防滑链,但因为我们的轮胎带有一定的“全路况”能力(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路况轮胎),此时倒还用不着。
在雪地驾驶,雪本身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冰。
今天的积雪看起来是这两天新下的,没什么暗冰,因此只要谨慎驾驶,不急踩油门刹车,就没什么问题。倘若有暗冰,我们也得把防滑链装上。
就在刚刚经过的山腰上,我们碰到一辆无论如何也爬不上破的前驱轿车,车子的前轮不停的转动,但就是不走半步。车上一对小情侣看起来是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没想到走到这里便走不动了。
在还没有遇到积雪路面的时候,我还碰到了昨天在前往甲应村的路上碰到的那位摩托车大叔。
昨天的大叔从甲应村志得意满的返回,今天的大叔却神情沮丧的停在路边唉声叹气。我问他为什么朝着相反的方向,他说他的摩托车爬不上山,只好返回看看能不能走丙察左线出去。
所以说走就走,只是一种敢于放下的潇洒的精神状态,但真要出门旅行,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大自然很有可能就会让你说走但就是走不脱。
10分钟后,两辆车装好了防滑链,我们继续前进,很快的,就来到了垭口。
自然的,垭口这里已经停了不少车,不少的大妈在风雪中迎风招展,大爷们就横一个劈叉,竖一个劈叉的熟练的papa按动快门。
因为怕堵车,也怕后面的风雪更大,我们没有下车,只是在车里拍了几张照片,便迅速的超越了所有的车子,径直下山去。
走着走着,就开始下雪了
远处的山峰已经积满了雪
此时,路上虽然还没有积雪,但周围世界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
走着走着,路已经被雪完全掩埋
终于爬上了今天的第一个垭口----海拔4636米的雄珠拉垭口
视频:离开怒江,我们翻山越岭,朝着雄珠拉山进发
*************************************
冰雪天,如果雪被太多的车轮碾压,其结冰的概率就会很高。所以,赶在车队之前下山,可以保证更高的安全系数。
我告诉我姐使用手动模式来控制车速,尽量减少刹车的频率和强度,这样既可以保证车身的稳定不至于失控,也可以保证刹车系统的性能在长距离的下山过程中不至于出现热衰减。
因为雪把路完全覆盖了,而前面也没有车辙,我们只能根据路边的石块,护栏和路牌等标示物来判断路的所在。
一开始我们只能开到10-15公里/小时,后来熟练一些之后,慢慢把速度增加到30-35公里/小时,还是相当稳当的。
随着海拔的下降,路上的积雪慢慢变薄。大概下降了500米之后,积雪基本没有了,丙察察原本的坑洼搓衣板模样又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只不过,因为雨雪,路上全是泥水,虽然有点滑,但却不用像昨天一样猛吃灰了。
从雄珠拉山下来之后,很快,我们来到了一个村庄,名叫目若村。
很多人在穿越丙察察的时候,会选择用三天走完,那么目若村就会成为他们第二天晚上的落脚点,因为从察瓦龙到察隅之间,最大的且开有饭馆和旅店的村落就是这个目若村了。
我们到达村子的时候正好是12点50分,肚子正好饿了,于是决定在这里打个尖儿。
简单吃好中饭,我们继续出发。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翻越剩下的两个垭口,一个是海拔4498米的昌拉垭口,一个是海拔4706米的益秀拉垭口。
昌拉山距离目若村不远,实际上,目若村所处的这一块不大的盆地,就在雄珠拉山和昌拉山的包围之间,因此,离开村子,我们就开始翻越昌拉山。
和翻越雄珠拉山一样,随着海拔上升,积雪也越来越厚,来到山顶,四周是同样白茫茫的一片。
我们依然没有选择停车,一来风雪太大,外面非常冷,二来视野不好,看不到什么壮观的景色。
我们就在垭口处暂停了20秒,对着写有“昌拉垭口,海拔4498米”的路牌拍了两张照片,算是打了个卡。
这便是目若村,是一个规模挺大的村子
路上的景色
路边一个小小的池塘,看上去却很深邃
站在高处远望
昌拉垭口的标牌
*************************************
接下来的事情,聪明的您一定也能猜到:我们小心翼翼但相对更加从容的从昌拉山经过无数个之字拐下山,之后又经过无数个之字拐上山,向着益秀拉山爬去。
从昌拉山到益秀拉山的距离和从雄珠拉山到昌拉山的距离差不多,所以操作方式也基本一样:小心谨慎,稳步前进。我们如此这般,下午3点出头,就来到了益秀拉山垭口。
因为这里是今天的最后一个垭口,也大概率会是我们今天最后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雪景,于是就把车停了下来,打算来到外面感受一下。
我刚一打开车门,一阵狂风卷着雪花扑面袭来,我一个哆嗦,赶紧把门关上。
这里海拔超过4700米,大约只有零下4度,再加上风很大,体感非常冷。
我把能穿的衣服全部穿上,戴上座山雕同款帽子,做好万全的防寒准备之后,才又打开车门。
我姐停在我的后面,我看她也是刚一打开车门,就又立马把门关了起来。
之后,她再也没有下车。
看来,寒冷已经彻底击退了她。
现在虽然海拔超过4700米,但我并没有高反的感觉。我站在垭口极目四望,能看到的也就只有2、300米远的范围。这里完全是一个白色的世界,除了我们的车子和衣服,以及垭口飘摇着的经幡,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颜色了。
这种纯净的感觉,倒也是一种独特的风景。
我拿出手机拍了一段视频,很快,手就冻僵了。
拍完,我赶紧跳回温暖的车上。
之后,我们就一路下山,朝着察隅县城而去。
牛魔王还是很给力,在这样的路上爬山,一点都不拉稀摆带
终于来到了垭口
下山的路
视频:从雄珠拉到昌拉再到益秀拉,迎着风雪勇往直前
*************************************
从山顶上下降了7、800米,虽然雪还在下着,但路上的积雪已经没有了;海拔下降了1500米左右,雪就变回成了雨。
这样的过程一如我们离开怒江大桥朝着雄珠拉山进发时看到的景象,只是两者的顺序完全相反。
但其实也有很大不同,在怒江大桥,我们身处怒江干热河谷,那里气温接近20度,气候干燥,山上植被稀少且单一。而现在,海拔进一步下降到2500米以下之后,气温却只有5、6度,天上也依然飘着雨,而周围却是植被密布且多样。
最重要的是,山坡上开始出现大片大片的桃花。
嗯,这里的确是林芝本芝无疑。
本来,我这次的如意算盘,是要去林芝米林县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看南迦巴瓦,看桃花陪衬下的长矛直刺天空。之前的三次,我一次也没有见到南迦巴瓦的模样,那厚厚的云,如同羞女的面纱,把南迦巴瓦的面目紧紧遮挡。
这一次,我是多么期望能够看到她!
可是,连续看了几天大峡谷的天气,不是小雨就是雨夹雪,这让我内心极为忐忑。
昨天我企图去甲应村看梅里雪山主峰,结果未遂,吃了个大大的闭门羹,这失败的经历无疑让现在的我更加惆怅。
我姐因为已经看过几次南迦巴瓦,不太想去大峡谷,她想去墨脱,因此,我们就路线还并未达成一致。
现在看来,天平正在向她倾斜。
不过,此时能够在山坡上看到盛放的桃花,还是给了我一些惊喜和安慰。这也让我对南迦巴瓦莫名其妙的继续保持着幻想。
我打算等到明天早晨再做最后的决定:去,还是不去雅鲁藏布大峡谷。
从山上下来之后,我们便来到了桑曲河边的村庄卓娃贡。
从这里开始,烂路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则是顺滑的柏油路。
虽然还没有到察隅县城,但我们知道,烂路的终结,也就意味着丙察察线的结束。
我妹终于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了。
但毫无疑问,我们算是顺利的完成了丙察察线的穿越!
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十几年夙愿的达成。
虽然,内心还是依依不舍,但心愿达成后的多巴胺,却几乎要冲昏我的头脑。
接下去到察隅县城的路,就变得无比的轻快和简单。
下午5点正,我们来到了酒店。
山坡上成片的怒放的桃花,仿佛在热烈的欢迎我们来到林芝
路边的桃花如同仪仗队里的列兵
桑曲河边的人家和盛开的梨花
视频:从益秀拉山到察隅县城
这是今天的轨迹,从右往左的四个蓝色叉叉分别是怒江大桥、雄珠拉垭口、昌拉垭口和益秀拉垭口
这是从察瓦龙到怒江大桥的路,一直沿着怒江前进
这是从怒江大桥到雄珠拉山(蓝色圈圈)的翻山越岭之路
放大看一下雄珠拉山上的大肠路
这是从雄珠拉山到目若村的路
这是吃好中饭以后,从目若村到昌拉山(蓝色圈圈)的路
从昌拉山下来
继续向益秀拉山(蓝色圈圈)爬去
从益秀拉山来到卓娃贡(蓝色圈圈),从这里开始,烂路结束了
从卓娃贡沿着桑曲来到察隅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