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游记|中国行.南京自由行(3)

整妆待发啦,开始今天最期待南京景点夫子庙。

 

  从酒店新街口打车到夫子庙也不算远,车费约20元左右,一下车眼前这座飞檐晓角的牌坊与周围的建筑相比显得非常特出,也不相协调。

   灰瓦红墙镂空雕刻再现明清时代的风格。

 

     夫子庙小吃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自六朝时期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多达百十多个品种。名点小吃有荤有素,甜咸俱有,形态各异,有八十多个品种,素为中国四大小吃群之首。

 

 夫子庙随处可见的小旗子,看到这旗子是不是特别有历史时代感呢?

     成排成列的,山南海北的什么小吃都有,在这里绝对诱惑你的小胃胃

       与时代同步,必胜客也在此安营扎寨。

 

    还是我来得早吧,街道上行人不多,游走其中多了几分悠闲。

 

     这是围栏上的雕刻

 

   街上的雕塑,看到这些是不是让你又记起了一什么?

 

  这里就是夫子庙最旺的小吃街了,放眼望去感觉目不暇接,香味溢满整条街。

   

南京最著名的的小吃应该算是鸭血粉丝汤,要是有机会到南京旅游,一定要亲口尝一尝,在南京街头小吃摊上坐下来,慢慢悠悠地品尝着鸭血粉丝汤,会品尝到一种很独特的滋味。 真有那么绝吗?个人口味而已。

    夫子庙建筑呈现徽派的风格

 

古色古香的夫子庙

 

  小巷中深藏民间艺术呢,进去看看。

 

       进入后就看到这座尊经阁,阁为三层,歇山顶,上檐匾是女书法家萧娴题写的“尊经阁”,原先这里楼上是摆放儒家的经典书籍,楼下是教谕讲授功课的地方,现在开辟为“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里面展出了南京云锦、金箔、秦淮灯彩等南京当地的民间工艺。

 

   这样看起来夫子庙景点规模也够大的。

 

     民间色彩浓厚

 

      这一排最有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展示一些民间民俗的艺术,南京地方特色工艺(灯彩、折扇、风筝、烙画、泥塑、雨花石等等),里面都有卖的,也可以欣赏。

   庭院悠悠

 

     民间艺术的介绍,细细品来很有意思。


 

   阁后有一座小山,名叫卫山,山上的亭子叫敬一亭,是原先文人举子们登高览胜的地方。


 

    也是学府学子们课余活动场所,现在成为了供游客驻足、休憩的场所。

   这里是供奉历代督学使的祠堂和学宫秀才阅览经书的地方,现已该为他用

      据说经常有满腹经纶的学者在这里授业解惑

    尊经阁不大,里面的建筑小而玲珑,精而绝伦,藏在嚣闹的街道小角,难得一处清静,在这里不但可以看到南京民间艺术遗传精品还可以感受孔子学院书院氤氲。

 

  出来后就是热闹非凡的商业街道,五花百门的商品琳琅满目。

 

   这些古色古香的东西在中国所有景点小镇都泛滥出售了,不过萝卜青菜各有索爱啦。

 

  大红灯笼高高挂

 

       从街巷出来迎面这个大牌坊,是“天下文枢”坊,造型为仿古三门四柱,斗拱托顶,它的意思就是说这里是天下文化的中心。(因为孔子学院原因)

    天下文枢的意思就是天下文人集中的中心,是因为当时家最高学府孔子庙的所在地,就有了这“天下文枢”牌坊可以作证,这里,曾经是人才荟萃之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流连于此,留下3000多首名篇佳作;这里,曾经是绵延近1000年的学宫、书院和科举考试场所,为国家输送过大量经世济国之才;这里,自明朝以来600多年中有400多年是全中国最繁华的地方。

   广场西侧还有一座八面二层的古亭这叫做聚星亭,整体建筑是,八根褐色亭柱,外柱有围槛,里柱砌粉墙取,聚星亭有“群星聚集、人才汇粹”之意。以前赶考的学子们就是在亭聚集在这里等考,高谈阔论。

 

      东边是魁星亭也叫魁光阁,奎星即魁星,寓意汇聚众贤的吉祥义是夫子庙的最高建筑,是文运兴旺之兆,是科举时代考试夺魁的象征,因而魁星被历代学子奉为神灵。魁光阁与聚星亭东西犄角相望,互为呼应,融为一体。

 

     参观夫子庙30元一人

 

  国家级的5A,所以值得到些一游吧。

 

    夫子庙前这座门用石结构的,六柱三门叫棂星门,这是孔庙的庙门。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来被毁,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

     走过棂星门, 便是孔庙的正门,大成门,也叫戟门。门前左右石狮雄踞,两侧悬挂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为清朝雍正皇帝所作,楹联以极精准的语言道出了孔学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孔子的伟大功绩。 

 

     大门正中的迎辟墙雕刻道德首出,仁为根本 —— 儒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道德放在首位。

 

    门内两侧分列四块古碑:《孔子问礼图碑》,一说为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遗物;《集庆孔子庙碑》,元至顺元年(1330年)刻成;《封至圣夫人碑》,元至顺二年(1331年)刻成;《封四氏碑》元至顺二年刻成。

    院落通甬两旁排列了孔子十二门生中的八位,即闵损、冉耕、冉求、端木赐、冉雍、宰予、言偃和仲由,均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状甚虔诚,栩栩如生。


    向前看,大成殿前的平台为丹墀,俗称露台,高1. 4米,东西宽21.8米,南北长14.0米,四周围以石栏,有云头望柱24根,台前两角设有石灯笼。此露台用作祭祀和歌舞。

 

    露台中央的孔子雕像格外引入注目,青铜质地,高达4.18米,重2.37吨,做工精细,惟妙惟肖,体态丰盈,面部慈祥、深沉,眉宇间透露出伟大思想家特有的睿智,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殿前左右檐联写着“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石梯中间刻着 “双龙戏珠”立雕

 

   大成殿为孔庙的正殿,重檐飞翘,斗拱交错,气势雄伟,单檐歇山顶,顶部坡度平缓舒展,柱子有明显卷刹,这些早期木结构建筑中的特点,反映了该建筑时代的久远。

 

    殿中央陈列有高6.5米、宽3.5米的孔子画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画像。

 

   画像前二侧还有12位门生中的另4位,即孟子、孔汲、曾参、颜回,前面还陈列有柷、琴、卧箜篌、编磐、编钟、古筝、鼓等古代乐器。

     这里挂满了一些游客的祝愿牌,求事业、求姻缘、求家庭、求健康、当然在这里求学业的最多啦

   

    四周墙壁悬挂了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镶嵌壁画,称为”孔子圣迹图”。采用中国古典全景式构图方式,选取了孔子七十三年生命历程中的三十八个片断,表现了孔子“万世师表”的光辉典范形象。

   

    穿过大成殿,殿外有复原的宋代开凿的玉兔泉古井,它的由来据传,秦桧在夫子庙学宫学习生活时,一晚看见一只白兔入地,便派人到该处挖掘,挖到1丈深处,发现一井眼,井水清澈。秦桧考上状元后,派人回学宫开凿造井,并题写篆书“玉兔泉”。

 

    门额上悬挂了 “大明国子学”牌匾,是由清朝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亲笔题写的,大明国了学它是明代国子学教育的发源之地,是明代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学校管理的发源之地,是大明王朝基本国策(用武以安天下,用文以治天下;贤才,国之宝也)的发源之地,也是大明王朝培养人才的摇篮之地。

      夫子庙的内许愿树,挂满游客的心愿。

 

     朱熹题写的“诲人不倦”、“学而不厌”。


     这是习礼”亭内铸有青铜“礼运大钟”,匾额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题写,“钟高2.55米,寓意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所铸,重达4吨,撞之其声浑厚,余音悠扬。钟面精雕细刻,图文并茂,钟名由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题写。上部刻有孔子周游列国图案,中有铭文,下部周边刻有四只麒麟合璧,寓意吉祥如意,繁华昌盛。

 

  “仰圣”亭内的青铜大鼓,由孔德懋为青铜大鼓题名“圣音鼓”,鼓身雕刻《论语》中择选有关教育语录16条。击鼓,打钟都要收费的,10元一次击打三下。


   孔庙建筑群时间久远,集历史、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成就于一体,是古老的博物馆。它不仅是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综合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门内还有一块横额,是由清代乾隆年间文武双科状元秦大士题写的“东南第一学”,这些题词无不显示了学宫的崇高地位。

 

      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当年只有参加院试后的童生(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秀才)才有资格进入学宫学习。明德堂也是学子们在新入学的第一天行拜师礼的地方,科举时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这里听训导宣讲。全国的学宫都称“明伦堂”,而夫子庙的学宫独称“明德堂”,据说是宋代文天祥题写的“明德堂”匾额之故。

 

   明德堂内辟为雅乐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礼仪式音乐乐器,为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华所在。

     现在的明德堂已辟为为“雅乐宫是演奏雅乐的地方”,游客们不但可以欣赏到古典音乐,还可以点你喜欢的歌曲来演奏,不过点歌是要收费的哦。

     演奏乐器有古筝、笙、笛、箫、编钟、编磬等。祭孔礼仪场面宏大,古朴而娴静。

 

      参观完孔子学府后,坐上电瓶车环游秦淮河街一圈,票价10元,吸取多次出游经验,以前到某一个景点,慢悠悠边走边看,不知哪个景点最值得最美时间又紧逼,总是错过了好多美景,所以如果景点内有这样电瓶车服务价格合算的可以借车先环游一圈,最后再直入主题到自己喜欢的景点参观,而且这样电瓶车一般都有讲解,你还可以先听听解说,再游起来就清晰好多啦。
 

 

       坐上电瓶车走马观花的听着司机阿姨一路解说,每一景点讲实大致意思,这是江南贡院是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

 

    这座叫做源桥。 秦淮河与夫子庙一带衣水,石桥相连,导游说因为一边是贡院书屋的谦谦君子,一边是阁楼红帐里的金粉佳人,所以古有说法“君子不过桥,过桥非君子”这话。

 

     文源桥初建时称“黄公桥”,为纪念明洪武二十四年状元黄观而建。明初安徽贵池人黄观原住东石坝街。其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第一,称“三元及第”。

    后来燕王朱棣大肆杀戮,黄观力主反对,他的夫人被俘后逃脱,在淮青桥跳秦淮河自尽。黄观闻讯,在贵池面向金陵投河而死,后人为了纪念黄观,便在他曾居住之处建黄公祠,又在此处建木桥,名叫黄公桥。

 

   1997年,更名为“文源桥”与“文德桥”相呼应,寓意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源远流长。

  

夫子庙这一带具有典型的的徽派建筑风格,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重檐飞翘,斗拱交错。

 

     中、英、韩文路标

 

      夫子庙穿越千年,依旧鲜活,诗意盎然,行走中仿如穿越。

   

      早上的街道,少了行人的暄哗,多了一份清静与休闲。

 

      到了文德桥头李香君故居,不过进去参观需要购票。电瓶车围着夫子庙秦淮河游一圈最多二十分钟左右。如果你需要购物或参观购票景点,电瓶车阿姨有优惠票,从她手中购票比现场买票会少一点钱。现在票介是12元。

 

  李香君故居又称媚香楼,是一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民居,为三进两院式明清河房建筑,全面展现了李香君当时生活的场景。

 

    李香君为何人呢?她是南京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又是一个诗书琴画歌舞样样精通的才女。十六岁花季的李香君青楼玉女与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的骚客候方域第一次见面并一见倾心。但是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可惜侯方域没有银子,无能为力,后来候方域过着逃避生活。

    自侯郎去后,李香君结束了自己革命性的职业生涯。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等候公子归来。

       李香君身边时时带着一把绢扇,扇面是洁白的素绢,上面绘着一幅色彩浓艳的桃花图,故称之为“桃花扇”。此扇的桃花图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可为何李香君视为至宝呢?原来这扇面上的桃花,并非染料所画,而是以李香君的鲜血写成,上面凝结着她与情郎侯方域缠绵哀艳的爱情故事,也是她此生全部的希冀所在。

      媚香楼在秦淮河畔属于那种比较高级的妓楼,这种妓楼里的姑娘多是卖艺赔笑不卖身,李香君便是这种典型。因为李大娘(老板)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

        许多猎奇好艳的达官显贵偏偏不肯死心,纷纷上门打她的主意,无奈此女吃了秤砣铁了心以坚决的态度予以回绝,客人们只好望楼兴叹。可是,不久又出了个难以对付的人,此人就是佥都御史田仰,田仰表示久闻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艳名,此行想顺便把她收为侍妾。

      第二天派人携带重金前往媚香楼行聘,李香君毫无商量余地地一口拒绝,她说:“侯公子虽然飘泊在外,但总有回来的一天,以前我就拒绝了很多人的盛情,今天当然也不可能接受田大人的聘礼。”谁知这里还在劝来推去,那边迎娶的花轿已经吹吹打打地来到了媚香楼下,这便是订下的强娶之计,李香君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佯装答应下来。声言先回屋打扮,妆成立即上轿。娶亲的人在楼下客厅中坐等了好一阵子,猛听得楼外“呯”地一声闷响,接着传来侍婢的惊呼:“不好了,小姐跳楼了!

      其实野史中李香君有三种死法,总之,不管结局怎样,是出家也罢、为妾也罢、面也没见也罢…. ….香君的命运总是很悲惨的。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气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者何止百千?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命运皆与她们有着重大关系。美女爱英雄,妓女爱才子。她们的艳丽不仅令凡俗之人动心,更令许多英雄才子为之神魂颠倒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栏瓦肆,歌舞升平,笙歌彻夜的景象。其中青楼林立,尽是风尘女子的世界,俨然成为明代最为繁华的歌舞地。许多青楼都收留有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童女。她们教其琴棋书画,诗词歌舞。待其长成后便成为青楼中的招牌。秦淮八艳是指: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郑妥娘、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董小宛皆是由雏妓养成至秦淮河的一“绝色”。

    八艳不仅个个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天下大事。

       金陵八艳,色冠一方,她们的命运与帝王将相紧连在一起。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帝王将相的许多令常人难以理解诡异出格的行为都可从她们的命运中找到答案。英雄爱美女,金陵八艳之艳,可谓艳之极至!

       这些琴棋书画样样了得的妓女本着卖艺不卖身的原则,吸引无数的风流才子,这一句“不求落淫荡惊天下,但求风骚动世人”最以体现她们生活写照。

 

     六朝古都金陵一向以鸭肴驰誉海内,故历来被冠以“鸭都”美称。其鸭肴之多,食鸭人之众,可谓中华之最。盐水鸭更是这里特产,还有把鸭做各种各样的美食,反正走地南京随街可见鸭美食。

      还有满街的雨花石。

 

    看到东东一直不知道是什么,你知道?后来上前问老板才知道这叫“叫化鸡”

      秦淮人家既然坐落在夫子庙风光带中心,当然要入乡随俗,所以秦淮人家是一座仿明清时期的建筑。古朴典雅的秦淮人家坐北朝南,到秦淮人家旅游,秦淮人家沿河建造,错落有致。每当日落华灯初上的时候,到秦淮人家旅游,找一个靠着窗户的位置坐下来,一边品尝美味的佳肴,一边欣赏秦淮河的美景,是你不错的选择。

 

    当然到秦淮人家旅游一定还可以欣赏到秦淮人家精心为你准备的民族舞蹈,置身这样的环境是不是有些古时贵族的感觉。到秦淮人家旅游,秦淮人家没有五星级酒店那样豪华的设施,也没有五星级酒店那样丰富的菜肴。但秦淮人家也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

 

    秦淮的美食中有着响当当秦淮“八绝”其曰名一点也不逊色于秦淮“八艳”,在六朝时期,秦淮河一带就有了不少水榭酒楼,明清时期,则更为繁华。现在夫子庙一带的饭馆、茶社、酒楼、小吃铺比比皆是,仅夫子庙中心地带,不同花色品种的小吃,就有200多种,这家十里秦淮小吃品种多种多样,值得摧荐。

     秦淮八绝”的八套小吃品种为:一绝是茶叶蛋、五香豆、雨花茶;二绝是鸭油酥烧饼、麻油烫干丝;三绝是什锦蔬菜包、回卤干;四绝是小茶馓、豆腐脑;五绝是汽锅乌鸡、油炸干;六绝是小烧卖、鸭血汤;七绝是牛肉煎锅贴、牛肉粉丝汤;八绝是雨花石汤圆、梅花蒸儿糕。来南京的朋友如果你是吃货一定尝试哦。

 

     夫子庙“百年樱桃鸭”卖的是最正宗盐水鸭,还有各种各样的鸭的吃法,坐电瓶车阿姨有优惠券哦!

 

   古色古香的商店

 

    这座晚晴酒楼专营晚晴“八绝 ”风味小吃的民俗餐厅,端庄典雅的环境,错落有致的室内外装璜、富丽堂皇之中给人以朴实温馨之感。是省市区接待贵宾的定点餐厅。

 

     晚晴楼的秦淮的“八绝”小吃集众家秦淮风味小吃之长,有别具自家特色,色、香、味、形俱佳,已被国家评列为“中华名小吃”。其每道小吃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典故。特色菜品有鸡汁干丝、烧卖、牛肉锅贴、桂花糖芋苗等。客人一边品尝小吃,一边欣赏着富有秦淮民俗文化的江南歌舞,民族传统与现代氛围兼容并包。

 

   夫子庙上的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是中国最古老而著名的巷名,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

 

     乌衣巷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士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胜地。只是小街两侧的铺面房都开成了民间工艺品店,中外游人在此可以观赏和购买到各类工艺品。

 

     东晋初,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导、谢安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常百姓家。”就是对此处的感叹。寥寥数笔,便描绘了乌衣巷自六朝到中唐的沧桑变化。从此乌衣巷便名播中外,游人不绝。巷口刻着的这首诗为毛泽东同志手书。

 

   乌衣巷古井。

 

     从乌衣巷出来,再续夫子庙的下一景点江南贡院,江南贡院是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其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加上官房、膳房、库房、杂役兵房等数百间,占地超过30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创造了古代科举考场中国之最。

    江南贡院票价20元,不过因为坐电瓶车,从阿姨手中购得优惠票15元。


 

   条与贡院街相交的南北向街道就是贡院西街。

 

   门口此铜像为曾国藩在场监考时的情景

 

   国家5A景区

 

     

     入门后有一块非常有特色的屏障。

 

       穿过屏障后就看到这样一个四合院式结构的,江南贡院四周建有两重围墙,上面布满荆棘,以防夹带作弊,故世人又称其为“棘围”

 

      中间的广场有传说中的跳龙门,一跳龙门金榜题名;二跳龙门青云直上;三跳龙门财源广进……六跳是福寿康宁。哈哈,我立刻来了精神,犹豫啥,跳!各位,看仔细了,那跳龙门是有一定高度的,不是迈过去,是双腿并拢跳过去。

 

     牌匾上书有李笠翁的“变化鱼龙地”、“飞翔鸾凤天”。

 

  地上雕刻有“独占鳌头”图案。

 

     还有“鲤鱼跳龙门”。这些都是当时一些科举文化。

 

     广场东侧是东官府。

 

 

     非常有古典的建筑,这位“诗人”这身打扮坐置其中,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贡院御驾厅

 

    这宝座是以前开考前皇帝下来巡视用的,现在成了游客拍照留念的道具。

  里面摆设的书,是不是有着浓浓的怀旧味呢。

 

    这厅主要介绍两江总督与江南贡院一些历史。

 

  江南贡院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贡院的影响,明清时的江南才子多数从这里出去;很多明清的封疆大吏都是江南贡院的考官,比如曾国藩、林则徐等。


 

    西侧是西官,是考官们休息集中聚会的地方,还是高官的驿馆呢!

 

    西官府和东官府都是介绍一些两江历史较多

 

      龙袍设计介绍

 

 

    广场中央供奉着“魁星点斗”塑像,供学子们祭祀,用以祈求自己“金榜题名”、“科考夺魁。后面那墙就是放榜墙。现在学子们来到贡院一定少不了拜魁星。


 

     在龙门与至公堂之间的这座三层建筑是“明远楼”, 楼呈四方形,四面设窗,地处贡院中心,可观贡院全貌,考官于楼上可监察考场,明远楼的四周即为考生应试的号舍此楼高三层,为四方形,飞檐出甍,四面皆窗,是用以监视应试士子入贡院考试情形的楼宇。“明远”二字,出自《大学》“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之句。从眼前的明远楼看过去,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了我国科举文化的曾经辉煌。

 

    这里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科举考试是我国隋唐到清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 明、清两代的名人如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吴敬梓、袁枚、林则徐、施耐庵、方苞、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出于此。

 

     穿过花圃,便是“至公堂”。此堂原为监临与外帘官聚会办公之地,现为陈列馆的主要展厅。

     道路两侧悬挂着八面旗帜,分别是:明经取士、为国求贤、青云直上、天开文运、连中三元、指日高升、鹏程万里、状元及第等,这些名词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吉祥如意词语。

       主展厅叫至公堂。至公堂是指这里是最公正、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地方。馆内陈列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介绍和科举相关实物等。
 

 

      下面这些碑是当时朱元璋为了鼓励考生勤奋读书,考出好成绩,特别竖立了进士题名碑,也称状元碑,碑刻还穿上了可与防弹玻璃媲美的玻璃罩,防止风雨侵蚀。

 

  主要是个人为青史留名雕刻的。

     

    经过风雨的洗礼,现在这些碑已经是荡涤斑斑的了

 

 

       列在第一位是风流才子唐寅,随后依次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虎门禁烟”英雄林则徐、近代实业家状元张謇。

 

    来到了江南贡院魁星廊,在这里主要是还原当时考试历史。现在,更是我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

 

 

    下面这一排排屋檐一间间的小格子间的号舍(考场)。考号舍一律南向成排,考生们要自备置号灯。举子按号入座,号舍无门,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号舍非常小伸手可及屋檐。离地一,二尺的墙上有槽,两块木板可以抽动。白天上层木板作案写作,下层木板可坐;可以想象考生们当时的确是非常艰苦。

    号舍是考生白天考试,晚上睡觉的地方,每人一间,考试期间考生的所有活动都在狭小的空间内,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条件非常艰苦。走廊非常狭窄仅容两人勉强通过,那么窄的距离晚上睡觉只能“曲膝而卧”了,难怪当时考生经历一场考试后,个个出来都是面黄肌瘦。

     看看这些蜡考生像栩栩如生的,有的在奋笔疾书,有的在苦思冥想,有的在抓耳挠腮,还有的在脱衣服。

 

      科举这条路又是非常狭窄的,能够由此显贵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学子终身徘徊于殿堂之外,皓首穷年,蹉跎一世,莘莘学子寒窗苦读。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初中老师生动跟我讲过那就个“范进中举”的故事,由吴敬梓《儒林外史》的主人公范进是个仕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范进如果不是为了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断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至于老母和妻子挨饿,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套在读书人身上的精神枷锁,那么现在高考这独朩桥何尝又不是。

    想想现在中国的教育还不是一样,为一文凭而沥尽心血,高考结束后无不将教科书弃若鄙履,为结束苦难生涯而奔走相庆,并以此衍生出种种社会怪状。

 

    雕塑还现当时考试的情形

 

       看这图真是当之无愧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吧,其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加上官房、膳房、库房、杂役兵房等数百间,占地超过30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现在,更是我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

 

     靠秦淮河边则展着这这两们历史人物雕像,一位是林则徐。林则徐受道光皇帝令旨连续三次担任了江南贡院监考官,林则徐不但担任考官,还为江南贡院考场秩序,至今,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中还保留有林则徐监临江南贡院时所定考场规约,充分反映林则徐雷厉风行的实干作风和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

 

     另一位是 张謇张謇是唯一的一位“状元实业家”,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张謇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顺利,他16岁考中秀才,直到33岁才考中举人,后连续4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他一气之下,把应考用具都砸了个粉碎,发誓再不参加科举考试!


 

    考生服、文武官服饰展。

 

   官位的品种,一品二品三品分别由狮子、豹、虎代表。

 

    七品以下的就是一些麻雀之类的了

 

    以前金榜题名的状元、榜眼、探花披红戴花奉旨跨马游巷,由8匹骏马驾着七彩祥云组成的一组《腾飞金陵》花灯,欲腾欲跃。

 

     出类拔萃作弊的法子,中国的作弊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吧!


 

     看这放榜图,在放榜棚街附近来看热闹的市民,刚考完等结果的试子们已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这放榜真是几多欢几多愁啊?榜上有名者春风得意马蹄疾,名落孙山者只落得江枫渔火对愁眠。

 

    看这一栏表,江浙一带真是风光旖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不是因为近孔夫子而近水楼台的原因啊。

 

      寒窗苦读攻, 金榜题名身价增。多少人疯癫在这条路上。

 

    中状元后亲朋友好友送的牌匾,以前考上状完后叫做跳龙门,文革后叫做轶饭碗,现在高考泛滥的社会又叫做什么呢?

 

    看看生到状元看来也不那么容易。

 

      据说这是乾隆手笔。

 

      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为人放荡不羁,风流飘逸,心胸豁达。素好游山玩水,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自幼聪颖,能诗擅画,十六岁便中秀才,后为因为亲人相继病去、科举失败,婚姻不幸,后期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

     相信大家都熟知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吧,在民间传说中,唐伯虎成了妻妾成群, 腰缠万贯,荒唐风流的富豪。其实据历史所说并非这样,历史上的唐伯虎,不仅没有传说中的风流韵事,而且生活清贫,一生坎坷。只因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故被后人误解添枝接叶成为娱乐而已。

 

  名人书展

 

      因为每次考试3场,每场3天。考试时,这些试子们带考篮一只,内装笔墨纸砚、食品、炊具、衣服等物,到贡院外按府县顺序听候唱名入场,领取试卷,然后按试卷上标明的座号,进入号舍等候发放试题。全部试子进入号舍后,即关闭号舍栅门,官兵在栅外看守。同时,关闭龙门,不到考试完毕禁止任何人出入。那一间小小号舍得在里呆上三天吃、喝、睡都得在里面。想想考试这种艰苦,跟现在的高考相比你还敢叫苦吗?


 

     考生还得自备置号灯,号舍前还有一个水缸,可供考生夜间照明用,白天饮水之用。坐在号舍的感觉有点如丐似囚一样,如果不是为了耀祖光宗, 谁愿坐这牢笼啊。

 

    考科举是从隋朝到光绪。那时候读书人本着“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闻”的目的走上仕途。考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入场券,成为他们为获取高官厚禄权势的手段,因此那此读书人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他们只是闭门死读书,读死书,不学其它的技能,不事其它的行业,多数人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后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由康有为、谭嗣同等经过六年的艰苦斗争,推翻了清王朝,废除了封建帝制,就有了后来的高考了。

 

    终于游完贡院了,到此一游真的大大的长知识了。

 

   从贡院出来下一站“中华城门”。

 

   因为在网查过攻略了,中华城门景区就在夫子庙一带附近的,所以一路问人徒步穿街走巷过去,一路过上看到南京街头的老居民生活,也算作南京深入了解吧。

 

   从夫子庙出来沿着大油坊路走

 

    说真的很喜欢这种徽派的建筑

 

    依水而伫,重檐晓角,灰瓦白墙,跟我在乌镇所见到又是不一样的水乡

    再转入信府河往前走

 

    边走边问边欣尝一路风景,大约走了30分钟。终于看到这座厚重严密的城门了。南京现存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城门都与市内大街贯连,街道纵横交织,主次分明,井然有条。

 

  这些城门自东南向西顺时针依次,明朝皇帝朱元璋先后开了十八座城门。经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保存比较好的仅有城南中华门、西北挹江门、城东北玄武门、城东的中山门

 

    古城墙也称作瓮城,现在保留最完好的中华门城堡就是典型的内瓮城。古代的军事防御上,瓮城的好处是,攻打的一方容易上当,在他们攻下城门后,守军可以把城门一关,形成“瓮中捉鳖”。

       走了半小时的路,就到门口看看真相,没购票参观是有点遗憾,但时间关系还得赶下面的景点,而且城墙又大不花个一两个小时肯定走不完。

    注:现在是34元的门票,不通过在线预订是27元。这里还是比较具历史意义的古迹,下次有机公再来南京一定会登登城墙的。

    继续下一景点瞻园,如果是从夫子庙过来,向西步行7、8分钟即瞻园,不过我从中华城门过来是打车过来的也不贵才十几元。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南四大名园之一。赡园大门上的砖刻,“瞻园”二字,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手迹”二字,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手迹,瞻园又称为金陵第一园。

 

景点级别:AAA

门票价格:白天:40.00元

开放时间:08:00~23:00

地址: 南京市秦淮区路128号

 

    瞻园里面的景点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假山、“虎”字碑、仙人峰、绮云峰、南石山、北石山 ,好可惜啊,因为进园时间已是17:00,看完第一个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已天黑,后面的景点都没看到就出来了。因为一个人游这么大的园担心迷路及安全问题,而且还要赶着看秦淮河的的夜景。

   瞻园以山为主、以水为辅。游人漫步于林中曲径或置于亭中小憩有坐享林泉之乐之雅。

 

   瞻园园内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勾勒出一幅深院回廊,奇峰叠嶂,小桥流水,四季花香的美丽画卷。这里是赵雅芝演的《新白娘子传奇》中白府的取景之地呢。
 

 

      瞻园又称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素以假山著称,全园面积仅八亩,假山就占了3.7亩。回廊也颇具特色,串连南北,蜿蜒曲折。

 

      大门左右各一块太平天国的浮雕。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收藏太平天国文物最多、史料最丰富的文博单位。收藏有太平天国文物2800余件;各类文物及遗址、遗迹照片10000余张;清方原始档案、函札资料2000余卷宗;有关太平天国史图书6000余册;并已整理出版太平天国资料书籍30多部700余万字。

 

     进门正中是一尊洪秀全半身铜像

 

     这是太平天国各级官员的木印展

 

    后面这图是太平天国攻克南京城的情形。

 

      这是户部官票,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又叫银票,面值有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期间,为应付军事财政开支,规定官票银一两抵钱二千,宝钞二千文抵银一两,与大钱、制钱相辅使用。

 

       这是李秀成亲笔写下《自述》,李秀成是太平天国重要将领,被封为忠王,李秀成和石达开被洪秀全封为“万古忠义”的忠王,李秀成曾为天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后来天京陷落后,李秀成被俘,这是他在牢房中写下的自述。

 

  太平天国的兵器

 

     太平天国的军帽箍及螺号角

 

    分田表

    从这里进去是的一间用投影及现场场景生动还原太平天国的历史。

 

   太平天国的铜钱。

 

    从瞻园出来,继续下一站的景点:秦淮河夜景,不过首先奉上白天的秦淮河风光照,对比对比。

     秦淮河,相传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河流全长10公里,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寻迹访踪的“十里秦淮”了。

 

    看河对岸的一段朱红色石砖墙,这就是夫子庙的照壁。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长达110米,为照壁之冠。

 

     照壁上的双龙戏珠,相信到了晚上看过照壁上的“双龙戏珠”灯景都会被它所吸引,已经成为夫子庙的标志灯景。

     这“双龙戏珠”艺术杰作是出自一位手艺超群的民间艺术家它就是陈柏华。

 

    秦淮河上的文德桥伴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它的奇景闻名于世世代代。

 

      每年农历11月15日夜,立桥中央俯视,能看到河水中左右各映半边月亮。这一天下奇景,可与西湖“三潭印月”相媲美,曾使多少人驻足!

    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夜,天上圆月之时,在文德桥上俯视水中,桥两侧各有半边月影,被称作“文德桥分半边月”,也作“秦淮分月”。据说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奇观,是因为文德桥恰好位于子午线上。

 

          现在看到的秦淮河中画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风格制造的,船头挂有大红彩球和红灯笼。每当元宵节南京人习惯来这里游玩赏灯

 

     这是秦淮河游船的票价。

 

      夜灯初上,游客们坐在船上饮茶作乐,真是别有一番情调哦。    


     夫子庙前的堤岸上竖立着一道约三米高、数十米长的石墙,题名为“秦淮流韵”。

 

             上面刻着都是一些的历史名人,所以墙题名为“秦淮流韵”,意为这些伟大的南京历史人物犹如划破天空的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是一缕闪亮的光影

     

  哈哈,墙的另一刻着的是“秦淮八艳”,为什么这些歌妓能与这些风流人手平起平坐,相提并伦刻在墙上呢?看过《金陵十三钗》吗?那此逼为妓女的,其实她也一样有以自己气节、情操和才华,她们也谱写了一段辉煌的南京人文历史,所以南京的历史中少不了她们。她们在这座历史文化名人墙上出现,实在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啦。



 

     华灯初上,秦淮河凭栏望观,两岸的灯火,映着河里的游船,听着水浆相碰的声音,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这清净的地方才显出它的厚重,千年往事流韵,都随着这汩汩的河水从历史深处淌来,再携着我的百般心事,悠悠逝向远方。

    据说,旧时的秦淮河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游艇画防灯火通明,富豪贵族在这里过着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生活。

 

    秦淮画访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节时分,更是河上水灯万盏齐放,两岸龙灯飞舞,歌声、鼓声、欢声、笑声,连绵不绝,通宵达旦,真可谓“秦淮灯火甲天下”。难怪南京有“家家走桥,人人看灯”的民谚。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一段段醉生梦死,与文人政客相互交缠的一腔腔辛酸与无奈,至今已变得遥远,曾经的十里秦淮唯一不变的、大抵是这喧嚣吧、如今你看、各地的游人、各色的景象、各样的声音。

     现在的秦淮之夜,已经没有了往昔纸醉金迷、强颜欢笑,现在到处都是流光溢彩,一片和谐的歌舞升平中。

 

    停泊在河畔的灯楼画舫,随波摇曳,河面尽是两岸五光十色的倒影,让我联想起明代时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逐波的盛况。

 

    眼前,没有了彼时的丝竹弦乐、昼夜笙歌、有的只是一水秦淮、承载者千古悠悠多少梦幻。

      迷恋这里,陶醉这里,竟忘记我还没吃晚餐,来到食街,吃了一碗地道的鸭血粉,还是各种美食。玩足饭饱后,已感觉走了一天路的路已经是举步难行。

   回到酒店,看到服务员写这些温馨提示,有种心暖暖的感觉,不过表错情了,先生?哈哈!

早休息吧!明天最后一天了,明天的景点:日本侵华纪念馆、莫愁湖、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user,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广告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