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岩门峡,玩的就是心跳!
十多年前的户外,不仅对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是我写游记的开始。
那时,微信还没出世,大家的交流全靠论坛。无论是行前户外俱乐部的活动发布,还是活动结束后,队员们写游记,晒照片,都是到户外俱乐部的论坛上,也因此,论坛总是分外热闹。
我最初只是在别人的帖子里跟帖,然后开始单独开帖写游记。那时的分享特别单纯,还没有流量的概念,却没想到,喜欢我游记的人越来越多。。。直到《走进夏特,与时光对话》在2010年的爆火。
如果在那时做专栏,这个专栏的粉丝肯定多。
但那时别说没有专栏,连自媒体的概念也没有。时机就是这样,错过的,就是错过了。
念叨这些,并非埋怨,我只是想找回写游记的初心,那些单纯因为分享便能得到的快乐。
扯了这么多题外话,回到岩门峡。
我第一次走岩门峡是2009年,在我走过的20多条溯溪线路中,岩门峡绝对是综合指数最高的那条线路,不仅景美水清,而且,跳水、游泳、岩降,户外的种种乐趣,全部包含其中。
在我心目中,岩门峡就是峡谷里那个“水清石白的马尔代夫”。
摄影:Hugo
上上周,我跟着普动(原浦东户外俱乐部),再走岩门峡。
上一次离开上海是5个月前;上一次去岩门峡是13年前。
时间,改变了很多人,很多事;改变了户外,也改变了岩门峡。
13年前去岩门峡,得带着帐篷,扎营在岩门峡的源头,也因此,从上海去岩门峡的路途特别长。扎营住下时,已是凌晨三四点,睡几个小时就得起床出发。
现在都是轻户外,像周末这种短途的户外活动,一般不再住帐篷,都住在邻近县城的酒店,费用不高,睡得也舒服。
我们这次便住在景宁县,丽水市的一个小县城。十多层的酒店,和四星差不多的房间,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再也不是曾经户外俱乐部住的那种廉价小旅馆。房价并不贵,标间200元一晚。这么大的变化,其实只是国内这十年飞速发展的一个小缩影。
摄影:Luke
周六早上6:30,带上酒店准备好的早餐,在大巴上再补个觉,2小时后,便抵达岩门峡的源头,靠近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岭咩村。
穿上俱乐部准备好的救生衣、安全带,再戴上头盔,岩门峡的溯溪便正式出发了。
之所以如此全副武装,是因为岩门峡溯溪是一条技术线路,途中有几段岩降,须在安全带的保护下进行。
也正因如此,不是每个俱乐部都有能力带队走岩门峡,也不是每个人都敢走岩门峡。你最好是有速降经验的人,而且,你不恐高,不怕高台跳水。
大巴上坐我旁边的minnie,穿戴完毕后马上兴奋地让我先帮她拍张照。这是她第一次溯溪,自然无比兴奋,但因为她平时玩攀岩,所以速降对她来说不是问题。
出发伊始,便是一条山林中的下坡路。
半小时后,一潭清澈见底的绿水出现在眼前,这便是岩门峡溯溪的源头。
走在队伍前面的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泡在水里。
但要与水亲近,其实还有一道门槛:一段需要手脚并用,向下攀爬的岩壁。
对老驴来说,这不成问题;但对于新人来说,刚走了半小时的下坡路,小腿还在控制不住地颤抖,却要立刻来攀爬一段岩壁,其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好在,总会有人伸出援手。帮你那双颤抖的脚,找到它最适合的位置。
这个戴白色头盔,正帮助人的并非领队,而是已走过岩门峡七八次的杨律师,论对岩门峡的爱,无人能出其右。
当我们排着队依次跳入水中,在潭中畅游时,盛夏的暑气,瞬时烟消云散。
有时,水太浅,不能游,石太滑,不便走,那就干脆滑下去吧。
进入岩门峡,就暂时忘记自己是个大人。滑滑梯这种小游戏,任何时候都可以带给人无尽的快乐!
到了第一个需要跳水的点。2米左右的高度,不算高,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没问题,不需要太多心理建设,只要轻轻一跃,便可顺利跳入水中。
这个正在跳水的人是我。
摄影:吴胜男
跳水,对许多人来说,仍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但对有些人来说,根本就是乐趣。找到机会就跳,跳完不过瘾,那就爬上来,再跳一次。
比如,Hugo。
这是我第一次见Hugo,他却早已认识我。他说,八九年前在网上搜“旅行”,恰好看见我的游记,才知道还有“户外”这种玩法。于是,加入我玩的那家俱乐部,只是那时,他前脚刚进,我却早已离开,和蟋蟀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Hugo自与户外结缘,便一发不可收,甚至开始做上海一个国际户外俱乐部的领队。
因为疫情,老外差不多都离开上海,他只能到别的户外俱乐部玩。
原本想着在这个俱乐部谁也不认识,却没想到,遇见我,他户外的“启蒙”。
哈哈,这该死的缘分!户外圈原本就是这样,说大不大。
跳水,游到彼岸,领队路标已经拉好绳子,做好保护,等待大家一个个速降下去。
摄影:Sara Wu
路标是我在这个队伍中唯一认识的人,算不上熟,只是一起走过几次而已。
行前,我有点担心,“一个队伍34个人,我却只认识一个人。”
蟋蟀头说,“对你这个老驴来说,这是问题吗?”
这原本不是问题,玩户外的人,性情豁达,一般很容易相处。
但我远离户外圈太久,现在谁也不认识,仿佛又回到了第一次玩户外的样子。
路标,对户外才是真爱。玩了这么多年户外,从队员到领队,他一直在这个圈子。甚至连他的儿子路小标也开始跟着他玩户外。
看路小标这速降的姿势,就秒杀许多新驴友。
摄影:Sara Wu
速降,得一个一个来。我和黑桃八站一旁等候,顺便热情地“指导”一番:
“两脚大大地分开,站稳,不要怕,身体向下坐。”
“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制动。”
摄影:Sara Wu
我俩你一言我一语,好像很有经验的样子,但其实我上一次速降,已是好多年前。
“我俩说得这么热闹,不会自己上的时候,直接坍台吧?一上来就先摔一跤!”我自我嘲弄一番,给自己先找个台阶。
等我开始速降的时候,还好,一切顺利,但总感觉哪儿还不对。速降的感觉,还没完全到位,却已降到底部。
降下去,便又是一汪绿水,静候于此。
换个角度,再来看正在速降的人。你就说,酷不酷?
走在前面的人,总会多一分惬意。后面还在排队速降,前面已经在水上躺平。
路餐后,继续上路。滑下去,再游个泳。岩门峡的乐趣,总是无穷无尽。

第二次速降,我终于体会到了不戴手套的悲惨。
第一次速降,34个人降完,绳子因不断摩擦而变得滚烫,再加上炎热的天气,现在再摸绳子,火辣得如同刚从火里取出。在水里泡过的手,一碰绳子,立马擦破皮,钻心的痛。我忍着痛,以最快的速度降了下去。
摄影:Hugo
我记忆中,以前速降从不戴手套,似乎没发生过这样把手磨破的情况。还是说,我的记忆出了问题?
还好这一段岩降路线不长,否则手指真会血肉模糊。
到了第三个岩降点,放眼一望,那一潭清水,宁静怡然,说它是峡谷中的“马尔代夫”,再合适不过。
这一次岩降,不需安全带,领队冰镜给绳每隔一小段就打一个结,我们以绳结作为辅助,自己往下走即可。
摄影:Hugo
已经走下去的我,便可怡然自得地观摩大家的攀爬。
如果从上面这个角度来看,岩壁似乎还蛮险峻。但好在岩壁不滑,只要找到好的落脚点,一步一步往下走,并不如想像中困难。
摄影:Hugo
对于做过领队的Hugo来说,这段岩壁,so easy!
已经走下去的人,坐着太热,不如把自己泡进水里。
穿着救生衣的好处显露无疑,只需在水中一躺,便平静又安全地浮于水上。
摄影:Hugo
从水上的角度来看,左边的瀑布,水声隆隆,大珠小珠落玉盘;右边的岩降,阳光烈烈,此时无声胜有声。
紧接着,就来到岩门峡最大的挑战,那个8米高的跳水台。
先跳下去的同学,已经悠然躺在水中放空。
在我前面的大王,说是不怕跳水,却也磨蹭了好一会儿才跳下去。
站在这个高度,没有人会不心生胆怯。正常!
轮到我时,前一秒还在调侃大王不敢跳的我,真的直面这样的高度,还是立刻就怂了。
13年前的岩门峡之行,在这个跳台,我想学老董,头朝下,一个优美的弧度划入水中,结果,我这个还不会走就想跑的跳水小白,身体直接拍在水面上,半边脸立刻肿了起来。那次跳水,让我心有余悸。
这一次,我想竖直棍棒式跳入水中,绝对没有问题。
真的站在高处,要往下跳,还是禁不住地心跳加速,两腿发软。
但所有的路,不管你害怕与否,都得自己走下去。
可以允许自己偶尔胆怯,却绝不要给自己太多退路。
面对同样的高度,依然有人跳得干脆!
摄影:一瞬
有的人,却需要国骂壮胆,才敢纵身一跃。
摄影:吴胜男
而有的人,站了许久,终于鼓足勇气,想要跳下,却又在最后一刻,又坐了下来。
越是不敢,越是纠结。
恐惧与勇气,在内心互相搏杀,就看谁能占上风。
这些内心戏,无论多么激烈,也只有自己知道,外人无从知晓。
13年前,这个高台的侧面可以拉一条绳子,实在不敢跳水的人,可以拉着绳子降下去。而现在,看上去已无拉绳的可能。
跳下去,是唯一的选择。
也因此,这个女孩经过漫长的努力,依然无法战胜自己的情况下,最后,只能由领队抱着,一起跳下。
摄影:凯旋
这边的高台跳水,有人胆怯、犹豫,那边等候的44,却已开启花式跳水。
跳水,别人的恐惧,对44来说,只是游戏。
这个8米高台跳水,耗费了我们整支队伍长达2小时的时间。
我挺佩服领队的耐心,要换成13年前,面对那种迟迟不敢跳下去的队员,领队早一脚把他给踹下去,帮助队员迈出那最艰巨的一步。
如果跳,也就跳了。只要水潭是安全的,水中没有尖石,也没有漩涡和急流,跳下去其实并不危险。
高台跳水结束,前面的路继续。
摄影:Hugo
走到后面,石头越来越滑。不知是因为水变浅了,深藏于水中的石头裸露出来?还是,走得久了,我们的双脚渐渐失去力气。
最后一次跳水后,再拍一张大合影,岩门峡的溯溪便已接近尾声。
摄影:路标
户外,依旧如往昔一般治愈。
玩户外,会上瘾;玩过户外,便很难再对景区感兴趣。
因为,所有的山山水水,你都能融于其中,而不只是在旁观望。
摄影:雪千寻
岩门峡溯溪的快乐,把这5个月来困在上海的郁闷,那些无从消解的情绪,统统一扫而空。
所有的能量又回来了!
最后,以路小标同学做的视频作为结尾。
尽管路标责怪儿子说,做功课远不如做视频积极。但我仍想说,户二代们,好棒!
谨以此文,送给4位领队,送给同行的队员,也送给浦东户外。谢谢你,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