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0,000图格里克不见了。我与蒙古国的纸币之间,显然还没确立关于钱的条件反射。
经历了子夜过境的疲乏,见证了站台上爬满的让人无处落脚的昆虫,拿着酒店订单在火车站前众多的揽活司机中挑了最面善的一个,终于打车来到了酒店。来蒙古国之前,到处都找不到地方兑换货币。
这仅有的10,000图格里克,正是司机对我递上的1000卢布的找零。兜里港币、人民币、卢布和图格里克上的花纹让我感到眩晕……
昨天买个雪糕用掉了900图,打车用掉了20,000图,唯一让我欣慰的是:ATM机显示,此时拿着余额不到3000元人民币银行卡的我,已经是坐拥1,000,000图格里克的人生赢家了。
提起蒙古国,我们总爱强调这片「海棠叶」与自己的悠长历史,我们总爱唱起乌兰巴托的夜色,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的了解止步于「马背上的民族」、草原和戈壁、《蒙古秘史》,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的了解,实在少得可怜。
及至终于踩在蒙古国坚实的土地之上,看见地名像是键盘随机敲出来的指示路牌,身边不断闪过大脸盘、高颧骨、搭一幅小米粒眼睛的陌生面孔,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胆子有多大。
在这里,所有的纸币背面都是不同时期的成吉思汗画像;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耸立着高达40米的,由私人建造的成吉思汗骑马雕塑。
乌兰巴托市中心,威武的成吉思汗居中而坐,永远给人仰视的视角,两旁分别端坐的扎木合与窝阔台,也好似诉说着当年的英武。
远山上,隐约可见用石头堆叠而成的成吉思汗标准相;乌兰巴托国际机场里,更是早已被成吉思汗冠名……
在蒙古国,有太多宏阔的建筑甚至延伸出了镜头的取景框,有太多的敬畏和信仰深藏在人们的内心,这里,才是真真切切的「他的国」。铁木真,是永不过时的全民偶像,更在时时刻刻,为这个国家代言。
国家博物馆里,狼牙工艺品、羊蹄子马鞭和整个马蹄做的勺子,让这个民族的彪悍在每一个细节中尽显。
市场内,柜台被做工粗糙却也品类丰富的羊毛及皮革制品占满。
超市里,只有散卖的奶制品和牛肉干是本国生产,小似炼乳、沙拉酱和面膜,都需要从俄罗斯、韩国进口。
与内蒙相比,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旧蒙文早已难寻踪迹,代之以俄文字母拼写的新蒙文;饮食被西化,前菜、主菜、甜点,秩序井然;国家大剧院里是场次频繁的芭蕾舞剧,披头士广场前,是熙来攘往热爱摇滚的青年。
甚至是全民普及的英语语境,国家大剧院的门前卧着的慵懒惬意的石狮子,和政府门前搭起帐篷的展销摆卖,都让差异尽显。
还有他们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骄傲:市中心的广场上,苏赫巴托骑马像巍然屹立,他是领导蒙古人民走向独立的民族英雄;作为国家象征的国旗和国徽到处出现,它们甚至还被印在了汽车的牌照上;博物馆里,手持着蒙古国护照的游客正笑得灿烂……
这个国家远比我们想象中的独立、自由、开放和骄傲。
见识过了首都乌兰巴托的风情
我们又驱车前往了草原
响晴的夏日向晚,草原上的夜色总是从辽远的天际间缓缓浸润而来。时间像是被肆意抻长:凌晨四点刚过,东边的太阳就急急地拽亮天幕;晚上十点过半,暗夜才极不情愿地逐渐滑落。
我在蒙古包前独坐,眼前的毡包次第亮起昏黄色的灯。天空如果是一只倒扣着的大锅,那这亮着微光的毡包与草原上摇曳着的小黄花又有什么区别呢?
他们是那么的渺小,有着同样的孤独。这里,是属于荒野的寂寞星球。
造物主给予了蒙古高原无限的慷慨,无论是无垠的草原还是广漠的戈壁,它的辽阔总能让盛气凌人、信誓旦旦地喊着要征服的越野车折戟而返。
雷同的景致很容易令人审美疲劳,但在蒙古草原,这种情况一定不会发生。
连绵的群山不断调整着丰富的面部表情:时而慈眉善目,让绵厚的牧草如毛毡般柔柔地盖满大片大片的草原;时而和颜悦色,让飞燕草、石竹花、野韭菜等各色繁盛的小花随意地扩展天地;时而又金刚怒目,陡峭的山崖突然闪出巨大的不规则缺口,锋利的石片好似苦修的金刚身上嶙峋的瘦骨。
正当你为他凌厉的面容和耳畔萧萧的风声感到恐惧时,他又忽然耍宝卖萌,让依着北风成队前行的蒙古马和奔跑腾跃的蹬羚舒缓你紧绷的神经。
最无辜的当属歪着身子、偏着脑袋补回笼觉的旱獭们了,发动机轰鸣的汽车忽然而至,让原本优哉游哉的他们无限惊恐。
只见他们睁着惺忪的睡眼迅速地起身,快速地过路,又总心有不甘地在蜿蜒的土路上略微停顿一下,与面前庞大的越野车形成短暂的对峙。
两枚闪亮的大板牙上还总挂着「何人扰我清梦」的愤怒。
胡斯泰音国家公园、特勒吉国家公园,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高尔夫球场,令人心驰地绿着。
偶尔过道的牛群和缓坡上散落的小山羊们,总让你一边感叹草原的辽阔,一边感慨人群的稀少。这里不是未经开化,而是未被打扰。
肯特山,即古书中的狼居胥山,霍去病北击匈奴到这,封禅而还;肯特山,更是蒙古圣山不儿罕,蒙古帝国正是由此发源;还有这里的温都尔汗,因为「913」事件,这个地名与一段沧桑的往事相连……
知悉过往的历史与眼前这座石状奇特的山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我的心中腾起一种敬畏。
人文与自然相融于此,浩渺的时间中,到底是谁改变了彼此的样貌?
天然形成的、不同石层堆叠的乌龟石和博格多汗宫前形态各异的山石,有着与内蒙克什克腾旗和甘肃裕固马蹄寺相似的风景。
只有博物馆里野猫、秃鹫、苍鹰、旱獭和棕熊的标本道出了不同。
与国内相比,这里更野性,更接近自然的本来面貌。
夏季的高原,用这充足的时间,给我无限的慷慨;蒙古的草原,以这空前的辽阔,给我以扎实的体验。
躺在床上,借着浓黑夜色的掩护,黑色的甲壳虫不断向白色的蒙古包进发。他们快速地爬进蒙古包顶,又仰翻着掉落。
惊恐的我时而搔头抖脚,时而梦中惊坐。又平白地想起些与古埃及圣甲虫有关的故事,险些在草原上把自己吓得心脏病病发。地面上是一夜打死的上百只黑甲虫的尸体,棚顶新的虫群仍在聚集。
耳畔虫子掉落的噼啪声不断,被敌人包围的仓皇不过如此,何况我的睡帐是窗外巨大的灿烂星河。
探访牧民的家
前往牧民的家之前,我们先去了一趟乡野超市。在一所简陋无比的乡野超市里,我花掉了两万六千图。花掉的钱成功转移到了我的左手上,变成了一大袋沉甸甸的零食。
在乡间消费是一件艰难的事,你需要在为数不多的商品中做出艰难的选择。由于风沙的缘故,单薄的玻璃柜台表面,积满了一层细细的灰尘。
我轻轻敲了敲玻璃柜台,老板立刻会意,麻利地将干燥粗糙的大手往柜台里一探、一拽,再十分随意地把商品摔在柜台上。
我买了一袋色彩可疑的硬饼干,它们是蒙古奶茶的绝佳搭档;买了一些花花绿绿的巧克力和糖果,它们均进口自国外。另外,我还给自己买了一瓶包装简陋的沙棘果汁。
几天来,比旷野上干燥粗粝的朔风更让我无法忍受的,是食物的坚硬和粗糙。蒙古高原有着辽阔无边的壮美景色,却是美食的荒原。
尽管羊肉的售价折合人民币仅为每公斤九元,尽管牛肉的价格只是稍贵于羊肉,但是过于粗放的烹饪方式和过于传统的民族风味,使得牛羊肉一律的块头巨大、纤维粗硬,与“美味”二字无缘……
总之现在,我左手上提着的这袋许久未被选中的商品正兴奋地在购物袋中挤成一团,与我一同去探访草原深处的牧民的家。
仿佛只是在漫无边际的山路上忽然转了个弯,一座四周围着篱笆的蒙古包便忽然扎在了我的眼前。
蒙古包后就是棱角分明的山,牧民就把家安在山脚下。
蒙古包里拴着一只新生的小山羊,饿了就喂,尿了就擦,它与牧民们同吃同睡。
不过,与中学地理课本里讲到的不同的是,这里的蒙古人并非「逐水草而居」。
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他们的所有生活用水均有赖于打井,现代化的幸福生活同样需要有发电机自行发电。
于是,在低矮的毡包内,既可以见到烧木头的火炉、刺猬壳做的刷子、厚厚的毛毡制品,又可以见到电视信号接收器、冰箱和洗衣机……
同样,就像辽阔的草原抻长了时间,牧民的毡包,也柔化了来自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
毡包后杂生的可解蚊虫叮咬的蒿草和脸盆边摆着的海飞丝、碧浪各司其职,毡包内马来西亚产的罐装饼干、韩国产的香皂与挂在栅栏边正沥着乳清的酸奶以及摆在角落里清醇如矿泉水的马奶酒和平共处,互不干扰。
除了一句「赛拜弄」之外,我和牧民们再无语言上的交流。但是微笑和拥抱无疑对于表情达意和传递友善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家中的女主人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了门,又一边笑着接过礼物,一边忙不迭地点头道谢;然后,她又立刻动作麻利地为我们倒上了奶茶,又像变戏法一样,转身端出了稀奶油……
随便拍摄别人的家让我觉得冒昧,更何况蒙古包里,哪里有客厅、卧室、厨房和洗衣房之分呢?不过无论我俯身看牛喝水,还是围着四周参观,或是逗羊和小孩拍照,她都露出宽容而友好的微笑;趁我躲避阳光间隙,又不言不语地拽出一只大塑料桶,满满地斟上了一大杯。
起先我还猜测她懒于再熬奶茶,便以清水续杯,没想到这一连串不声不响的动作,是要邀请我品尝醇香清澈的马奶酒!
生烤旱獭,一边烤一边用刀挂掉毛,整只上桌吃在蒙古国,用「诗意」、「田园牧歌」这类词来形容草原上的生活是不负责任的,牧民将绝大部分的精力用来对抗恶劣的气候环境。
想到这些,便也对他们活烤旱獭,扒皮吃肉的行为报以一丝宽容,也对他们朴素却绝对真诚的接待方式报以无限的感激。
告辞的时候,女主人拐着有些罗圈的腿将我们送上车;仍不忘喊着家里的男孩列队站好陪我照相;最后又挥着手,目送我们的汽车跑远,才停止了张望。
我是幸运的,拜访的这家牧民和我的司机恰好站在淳朴清澈与言而无信的两端,正是他们牵制着人性的天平,又不断打磨着我对于蒙古国的印象。
饮下一杯奶茶,饮下旷野与风沙。
这令人难忘的,神秘的蒙古高原,到底还有多少诱人的故事等待我来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