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见中国之美
很高兴因为历史讲坛蔡老师的组织,今年以来有数次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分享广东早期古建筑。
以前,很难想象光孝寺、梅庵、祖庙、德庆学宫、余荫山房等广东古建筑,会有这么多朋友从北京、上海等千里之外的地方,专门来看看它们。

2012年,机缘巧合之下在安徽呈坎古村,住进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会泰宅。
这座老宅可以追溯到元代甚至宋末,那古朴的气质、壮硕的气质深深震撼了我,也让我从此迷上了中国的早期木构古建筑。

▲呈坎罗会泰宅
又称“老虎祠”
之后那几年的假期,我以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为攻略,看完了书中的唐、辽、宋、金古建筑。
2014年,在看完了书中山西的唐、辽、宋、金古建筑之后,回过头来看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广东的早期古建筑,即现存结构大部分或局部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光孝寺大殿、梅庵大殿、祖庙大殿、德庆学宫大殿等,惊喜地发现这些建筑的非凡价值。
在这些广东早期古建筑中,有些特别的结构,在北方已经没有实例了,比如梅庵大殿、祖庙大殿斗拱的昂栓、栱栓;

有些和千里之外的山西古建有着奇妙的联系,比如光孝寺大殿、祖庙大殿斗拱的“侧昂”;

很多结构还保留着和更早的建筑间的“基因”片段,比如广东古建建筑中使用的梭柱、皿斗。
这种南北之间以及和消逝的建筑间的微妙联系,让人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在看中国古建筑的过程,又把大部分看过的古建筑的要点,结合看过的专业论文、自己拍摄的图片,集合成文,发布在博客、微博、文章,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文章读者寥寥无几,但也不去在意。
我很喜欢《华杉讲透论语》中的一段话,作者华杉先生这样写道:
“现在有一种批评的声音,说“中华两千年文脉已断”,又时常有人说那句出处不明的老话:“崖山之后无中华。”意思是宋朝亡了之后,中华文明就已经亡了。说这话的人,看样子都很愤激,也不知道愤激谁、批评谁。
你若觉得中华文脉断了,你把它接上嘛!圣人典籍全在,一个字都没少,就是要人来讲、来弘。
崖山之后,明朝还有王阳明,把中华文明大大推进了一步。明亡之后,有王夫之,亡国不能亡文化,他来接上。
民国之后,又有钱穆,在香港办新亚书院,传续中华文脉。代代都有人,他们不愤激,治乱兴替,上下五千年见得多了,身处自己的时代,就知道自己的使命,赶紧干活!

面对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精华部分,我们不妨葆有这种态度。
自己虽然不是专家学者,只是业余爱好,虽然不是什么大V,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但能传播一点就是一点,能提供一点知识线索就提供一点。
文章虽然没什么人看,毕竟还是有同好的朋友看了,白老师和蔡老师是其中两位。

几年前,因为这些文章认识了他们,这些年在他们组织的广东早期古建筑游学中,有机会和他们一起为推介广东古建筑尽一份力。
原本仅仅从古老的程度以及建筑的结构上看这几座建筑的价值的我,经过蔡老师的提炼、串联,发现光孝寺、梅庵,祖庙,德庆学宫,堪称广东最古、最优秀的佛、道、儒三家古建筑之代表,加上余荫山房作为最优秀的岭南园林代表,大旗头村的镬耳墙作为广府民居代表,两天游览,可谓浓缩精华。

之前同行的学友,大多见多识广,和这些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边看边聊、天南地北聊着中国各地古建筑、雕塑、博物馆,这个过程也不断丰富我的见识。
十分感谢他们忍受我的广式塑料普通话,以及每次活动结束后的鼓励,在他们的鼓励下,我从只会写不会讲,到现在也慢慢讲得比较自然了,过程中也不断修正不足与错误之处,感谢这些朋友给我带来的进步。

最近一次,是给9位初中的同学分享,为此特意重新梳理了一遍。
虽然他们带着研学的任务,但我希望他们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看才好。
我们看这些东西,不是要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而是可以把学过历史、地理、乃至语文、数学联系起来的。

光孝寺重建的回廊、楼阁,可以感受《阿房宫赋》的“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为什么在岭南这些古建筑,完全禁绝香火可能并不是好事?因为这些香火可以驱走侵害木头的白蚁;
大旗头村的坐向选择,考虑了岭南的夏季季风风向;古建筑的结构,其实暗合了许多数学比例关系;

叶圣陶先生写《苏州园林》,那些游览园林之趣味,在余荫山房也可以体验得到。
园林是活的,它们的视觉是活的,目之所及,处处通透;听觉是活的,听听鸟鸣的声音、雨滴的声音;嗅觉是活的,花木的味道、家具的味道……身处园林之中,不妨把自己所有的感官打开,充分感受。

正如陈丹青先生在《局部》说的:“我做这档节目把大家骗过来,就是让大家把眼睛睁开,观看啊,是不讲道理的,也用不上道理,你看一幅画,重要的不是懂得,而是惊喜,惊喜也用不着道理的。”
重要的是惊喜!可以说我爱上学习并不是读书的阶段,而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在住进罗会泰宅之后,受到的震撼与惊喜。
当我看完北方的唐宋古建筑,重新看广东这几处早期古建筑,发现处处都是惊喜。

光孝寺东铁塔那充满力量感的、狞厉、野性的龙纹,可缅怀着大唐的气象;

西铁塔须弥座上丰满的莲瓣纹,那是唐朝的余音,过去曾在佛光寺东大殿、在华清池遗址领略过;


▲山西唐构佛光寺东大殿
檐柱柱础的莲瓣纹
梅庵大殿、德庆学宫大成殿、祖庙大殿,三处宋代斗拱的真昂,犹如一把把汉代长剑气贯长虹,气势不凡。如果你走进南越王博物馆,不妨在那一排汉代铁剑前感受一番;

岭南建筑正脊上用的“船脊”,和端午在珠江竞渡的龙舟,和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桶,联系着看非常有意思;

光孝寺瘗发塔,每一层塔檐,檐口的“微笑曲线”,宋代建筑之优雅,从中可见一斑;

还有和这些建筑有联系的名人,六祖、孔门的弟子、祖庙雕塑的历史典故等等,他们背后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可以让人汲取很多营养。
从惊喜引起兴趣,从兴趣自发去观看、观察、对比、学习,自发去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所处的气候、地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等联系,一切都似乎鲜活起来。

7年前第一次认真看这些广东古建筑,至今让我一年看10次都不会厌倦,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不过这也正常,年初参加白老师的中国石窟史讲座,得知他莫高窟去看了快50次,依然觉得每次都能看出新意,真是既佩服又羡慕。
上月,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我发了条朋友圈:
有四五年时间,以梁先生等的《中国建筑史》为攻略,看完了书中的唐、辽、宋、金古建筑,也在这个访古的过程越看越多,看了许多顶级的雕塑、青铜器、瓷器等等,看的时候也不知道看来有什么用,自娱自乐而已,这两年学茶才发现,无论是茶,还是茶具,背后到了气韵的层面,有些东西似乎是共通的。
看完之后,还有一个感觉,即培养民族自信,并不需要太宏大的叙事,去看中国一流古代艺术就好,看进去了自然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
玩物养志,学以润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