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徒步大同明长城

山西境内有战国、东魏、北齐、五代宋等各个时期的长城和明清长城。但北部大同境内主要是北齐和明长城。

《北齐书·文宣帝纪》、《资治通鉴》卷166载,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之前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并在要害处置州镇二十五所。山西境内现存一道长城遗迹,西起吕梁市兴县魏家滩镇西坡村西南,经忻州市岢岚、五寨、宁武、原平、代县,朔州市山阴县、应县,大同市浑源、广灵县,东出至河北蔚县,在山西境内全长约500千米。大部分地段墙体已坍塌,少数地段保存尚好,但有后代重修的。墙体构筑因地制宜,土山上即夯筑,石山上即垒砌,或有以山险为墙的地段,但大部分墙体为片石垒砌。墙体底宽1.5-12米,顶宽0.5-3米,残高0.5-4米。在长城附近发现有同时代的障城遗址3处。这道长城在宁武、原平段当是利用东魏肆州长城,其余部分为北齐所筑。也有学者认为此道长城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所筑畿上塞围。

大同镇的长城和军堡建设经历了从明初洪武到明后期万历年间的多次修筑,形成了三道新旧边墙、数十个军堡层叠排布的军事格局。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修筑大边长城,大边长城遗址分布在今内蒙古兴和、丰镇、凉城、和林格尔至清水河一线,东北起自兴和县黄石崖山三道边村,经过黄旗海、岱海南岸的山地北麓,和林格尔东南丘陵,清水河县中部,至单台子村与山西省老牛湾的明长城相接。

成化二十一年(1485)修筑二边,即今山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分界的长城。

大边在弘治年间曾经重修部分墙体。但是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大边墙已经岁久多圮,不能捍虏骑,遂弃不守,二边以内,殆为虏巢。《皇明九边考》记载,嘉靖三年(1524),曾欲修边因创设致乱,堡工遂废,大同势益急。十七年(1538),宣大总督都御史毛伯温行边,奏以“斥堠不设,何以追奔,请筑大同五堡及边墙,边险俱备,非大举不能入”。十八年,“筑弘赐、镇川、镇边、镇虏、镇河五堡于二边内,去镇城五十里。五堡添设守备五员。弘赐堡居中,复添设分守参将一员。”

上述五堡均位于大同长城二边墙以内,又称“内五堡”,相互间距25里,距大同镇城50里,弘赐堡向北突出,选址于饮马河谷西岸,扼守河谷通道;镇边、镇川二堡建址在镇川河的南岸平岗,镇虏、镇河二堡建址在淤泥河的南岸。

自嘉靖十七年修完五堡,嘉靖二十二年以后又挑修三边墙壕,沿长四百余里,分布在上述5座堡的北侧,相距各堡5里左右;新三边长城选址在黄土丘陵南缘,横越方山,东西横亘在淤泥河与镇川河北岸的平缓地带,黄土夯筑,残高3~5米,每隔600米筑有骑墙敌台;三边墙由于被源自马头山的众多汇入淤泥河的河流冲圮,安乐庄至吴施窑村之间损毁严重,今已不见踪迹。

三边墙修成之后,游牧部落虽然不敢侵越,但是零散者还是在二边以内住牧,窥窃为患。嘉靖二十四年(1545),宣大总督翁万达牵头,又自大同左卫二边马头山起,东由黑山门、宣宁、水口至榆沟,补修边墙一百五十余里,旧有墩台三十一座,添筑新墩八十二座,补修水口、宣宁乱草营旧堡三座。

第二年,又从阳和西自开山口起,“至水磨口东北逾山崖六十里,至于马头儿,又趋平地渡沟而北一十里,又东一十八里,至于宣府西阳河界之镇口台,共一百三十八里有奇”,即从阳和开山口一路向东,从水磨口向北修新边墙,与宣府镇的边墙相接。同时沿新边墙新添筑城堡。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宣府、大同府同筑长城,以宣府西路洗马林、西阳河两镇连接大同府,大同镇长城自高山口沿山麓向东至水磨口,至于宣府西阳河界之镇口台,与宣府镇长城连接。宣府镇与大同镇长城的分界点就是镇口台。

隆庆和议之后,大同镇又趁和平之机加固城垣,修缮军堡。

万历八年,再筑大边五百六十余里,又筑三屯、马营、桦门等堡。至此,大同镇的军防设施基本建设完备,几乎贯穿了整个明王朝统治时期。

大同镇军事防区自东而西分设八路参将分守:新平路、东路、北东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西路、井坪路。此外还有一些不属于各路的城堡。

01

今天先走北东路防区。北东路防区分辖得胜、镇羌、弘赐、镇川、镇边、镇河、镇虏、拒墙8堡,“皆往年丑虏必攻之地”,守卫长城近百里,边墩129座,火路墩42座。

此次宣府大同之行的第一次徒步终于到来——从大同阳高县长城乡向西徒步到镇边堡,徒步距离约七公里。大同政府修筑了长城1号路串联起这些古老的军堡。

早晨八点十分从大同平城区恒安街出发,今天的大同阴云密布,秋气凛凛。从G109G208国道、017县道向北,车行约40分钟后,路过了镇川堡。

镇川堡,今山西大同新荣区花园屯乡镇川堡村,原名水尽头,堡西濒临一河川。本堡创建于嘉靖十八年,万历十年砖石包修。周二里五分零,高连女墙四丈一尺。东至镇边堡30里,西至弘赐堡20里,南至大同城50里,北至边墙5里。

镇川堡内魏家湾、黑石头沟、镇山店俱极冲,通大虏。边外威宁海南北二岸等处,俱酋首把都儿倘不浪、扯布等部落驻牧。本堡地势平衍,便于驰骤,无崇冈带河之限,嘉、隆间,虏两由此溃墙深入。故每开市,镇城游击必提兵该堡按伏焉,非过计也。

镇川堡在历史上的存在感除了临近大同镇马市需要防备北方蒙古部落来犯,还有一次历史事件就是在此发生了嘉靖初年的大同兵变。由于修筑边墙工程管理严苛且主管官员贪腐,导致士兵哗变。兵变十年后,大同镇修筑了内五堡。

镇川堡的西墙夯土墙就在乡道右侧,还比较完整。左侧一道山梁上一个巨大的圆丘俯瞰河谷和村庄,那就是北魏文明太后的永固陵。

永固陵俗称“祁皇墓”,位于大同市北25公里的方山上,镇川堡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南部。

永固陵是北魏帝后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营建的最后一个皇家陵墓。墓主冯太后出身北燕皇族,一生辅佐了北魏献文帝、孝文帝两任皇帝,锐意改革,整顿朝政,死前决定不祔葬其夫文成帝,单独建陵,颇有女主风范。

陵区历时八年至太和十四年(公元489年)竣工,是在北魏王朝全盛时期修建的,墓葬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精美的石雕艺术品,都反映了北魏在建都平城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永固陵的特色是具有陵庙寺三位一体的空间格局。可惜陵墓并不“永固”,在金代就被盗过,没有出土什么文物。

从镇川堡继续向东北约两公里转向东,走上长城1号路,长城的土墙在路北侧绵延,东西横着一马平川的镇川口。一个个敌台、马面在墙上突起,墙内外是一样的田野、矮树,玉米地还绿着,长城是大地上最磅礴的苍黄。

继续向东,路过了保存较好的镇边堡。跟镇川堡一样也是大同镇内五堡之一,也是今天长城徒步的终点。

上午9:15进入长城乡,一个长城脚下的寂寞村庄,大爷大妈站在树下看着我们,讨论队伍有几个人。
整队八分钟后9:23走上山坡,撩起蓬蒿的香气,绕过泛黄的杨树,上坡下沟,很快到达26村四号敌台,夯土敌台,内侧带墩院,西侧有一个三角形小洞,是明代用于登到台顶的,内部已经垮塌。

敌台西北侧百米外还有一个墩台,两个墩台形成犄角之势,更远处十数个墩台像河沟里的大石头,这一段大同长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墩台多,墙内墙外都有墩台,而且基本都带院子。可以看出明代大同镇长城的军事防御设计。

而且,这段长城是山西与内蒙古的分界线,从这个敌台走上半米窄的长城墙顶,左脚山西,右脚内蒙,俯瞰关内关外的乡村风景。内蒙的黍子谦虚地低垂着黄澄澄的穗,山西这边的玉米地还绿着。墙上杂树、灌木葱茏,土面凹凸,不时有顶部垮塌的地段,于是上上下下一会儿爬墙一会儿贴墙根。

大二对营1号敌台与墙上的马面前后排列,一高一低、一宽一窄,从大二对营3号敌台向东北可以望见田野中的靖虏堡。

继续徒步,小二对营1号敌台特别高大,一棵榆树与墩台难分难离。小二对营2号敌台保存十分完整,墩台是高大规整的梯形,墩院南门也留存下来,薄薄的土拱竟然顶风冒雪支撑至今。

过小二对营3号敌台,10:30到小二对营村北,村就倚在城墙下,长城就是人家的后院墙。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草深雨湿,很快就鞋裤濡湿。

从村子继续向西,贴着长城的韩家营7号烽火台以长城为南院墙。下一个敌台是镇边堡1号敌台,就进入了镇边堡的辖区。

临近镇边堡时,在长城墙脚发现一处垮塌的暗门。

11:11在长城1号路穿过长城的地方重新上柏油公路,20分钟后到达镇边堡西北角,结束了这次持续两个小时的大同镇长城徒步。

大同镇东北这段土长城值得选作长城徒步体验,一是可以零距离接触原汁原味的明长城,没有经过修复也没有围栏阻挡,二是长城墙体周围墩台、军堡众多,可以一路观察明长城的综合防御体系,三是道路比较平坦,除了上下墙以外,地势上没有上坡下坡,四是便于补给,长城1号路就与这段长城并行,体力不支或有紧急情况时可以随时停止徒步上车。

镇边堡是大同镇北东路辖区最东边的军堡,今山西大同阳高县长城乡正边堡村,原名南车房,北至长城1500米。

镇边堡原属民堡,明嘉靖十八年(1539)改建成军堡,派兵驻守,初名为镇胡堡,后改为镇边堡,万历十一年(1583)包砖。

镇边堡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34米,东西宽462米。《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及《三云筹俎考》均记载,堡周长“三里八十步”,连女墙高“四丈一尺”。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和《三云筹俎考》均记载,镇边堡辖边墙长“二十一里二分”,边墩30座,火路墩6座。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镇边堡的战略位置十分紧要:“内白石崖沟、旧十墩俱当冲口,通大虏。边外海子东岸、孤山、腰大山一带,酋首卑兔恰、首独恰等部落驻牧。本堡极冲,在守口、得胜两市之中,东西声援,血脉联络,有警登埤,缓急可济。乃隆庆元年,虏曾入践采药山,岂可恃有应援而少弛戒备哉。”

镇边堡看起来做了旅游开发,西北修了一个大牌坊,跨着一条旅游环城路,古堡北墙还比较高,西墙贴着村院,断断续续。

西门的墙很高,看起来至少有十米,横匾是旧的,拱门是半新半旧,门洞内壁是旧的,门洞背面也是旧砖,这个城门倒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只是城楼不见踪影。

进门是仿古一条街间间店铺,比较萧条,南北街上反而有本地砖房院落,看起来还有生气。

一座过街戏楼因为主街地面新修后被抬高的原因,原本的门洞只露出一半。

东门门洞底部被修了一道高坎,不能再通行了,门匾和拱门都是旧的。东门瓮城是一片荒地,瓮城南门也了无痕迹。

从镇边堡沿长城公路可以返回长城乡。这条长城公路继续向西,就可以回到去年十一月我第一次走明长城之行走访的第一个军堡得胜堡。

02

午饭后12:45前往附近约两公里外的靖虏堡,在如今的正宏堡村内,也是一个完全没有旅游开发痕迹的乡野村庄。
穿过街巷走到古堡北墙外,刚才徒步长城时望见的十数个墩台此时披纱罩雾,恍如云宫天将,第一次看见这样仙气飘飘的长城。

13:10从靖虏堡继续向东去镇门堡,进入了大同镇东路辖区。

大同镇东路防区东自枳儿岭接新平路,西至靖虏堡,接北东路镇边堡界,分管边墙长964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东路防区辖阳和、高山、天城、镇虏4卫,守口、靖虏、镇门、镇口、镇宁、瓦窑口、永嘉七堡。分边沿长964分,边墩178座,火路墩90座。

东路指挥官参将本来驻扎在阳和城(今山西阳高县城)。嘉靖二十五年,宣大山西三镇总督自朔州移镇阳和城,次年改朔州兵备道为阳和道。嘉靖四十四年,将东路参将调至天城城驻扎。

镇口、镇门、守口、靖虏四个军堡自东向西一字排开,在东路参将驻地阳和城之北与马市之南,彼此间隔仅10公里左右,都修筑于嘉靖二十五年宣大总督翁万达主导新修大同镇东北边墙时期。这几个军堡是继镇川堡、镇边堡等内五堡之后大同镇再次修筑的重要边堡。

中午一点半到达镇门堡南门外。

镇门堡设自嘉靖二十五年,隆庆六年砖包。周一里五分,高三丈五尺。东至镇口堡20里,西至守口堡40里,南至许家堡20里,北至本堡边墙2里。原设操守,万历二十七年始改设守备,所领见在旗军512名,马48匹。分边沿长135分,边墩21座,火路墩2座。内大、小鹁鸽峪口极冲,通大虏。边外鹅沟等处,酋首敖不艾铁木儿等部落驻牧。嘉靖二十四年,虏由小鹁鸽峪入犯,几不可支,所幸堡小而坚,去阳和为近,声援易及,故得不至于危。

嘉靖二十四年,在镇门堡驻守的鹁鸽峪山口发生过明蒙之间的鹁鸽峪血战,俺答十万骑兵大举进犯阳和,危逼铁裹门(镇门堡),宣大总督翁万达兵分二路抵抗,左军500人驰援铁裹门,右军500人驰援鹁鸽峪。激战两天之后,鹁鸽峪失守。翁万达最后亲自指挥明军与俺答汗在镇门堡一带摆开战场,明军连战连捷,俺答汗畏惧,次年六月向明朝求和。因此,镇门堡也算见证了明代北部边防战争中的少数英勇胜仗之一。

镇门堡东南角角台还矗立在荒院后,只是变成了鸽巢,这一段南墙包砖也还遗留。
进堡沿墙走在堡外村巷里,古堡离长城不远,而长城紧贴北山,因此地势向北逐渐爬升,堡内堡外都是山西阳高县罗文皂镇镇门堡村,镇门堡西墙和北墙还保存比较完整,从西墙豁口向内,堡内和堡外一样红砖红瓦的村居院落。镇门堡比其他“镇”字号堡稍小。

走到堡北长城下,“隆庆和议”以后倚边墙设置“市口”,已经看不到痕迹。现在长城上一个墩院墙体保存良好,原始高度至少七八米高。
老汉赶着一群剪过毛的羊边啃草边朝长城走去,大概不知道旁边的山谷鹁鸽峪曾经有滚滚硝烟。

03

下午两点离开镇门堡,沿着长城1号路继续向东,北侧青山堆叠连绵,长城在山脚爬行,一个个墩台在墙内高高伫立。这一段长城远望非常壮观,但要亲近却不容易,因为坡度起伏太大,徒步难度非比寻常。

十分钟后路过了镇口堡,现在的山西天镇县谷前堡镇水磨口村,但军堡保存状态很差。

长城筑于山脚,离镇口堡仅500米,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嘉靖四十四年也有蒙古部落从这里入寇,攻掠天城等处。

镇门堡继续向东还有镇宁堡,扼守白羊口,旁有山西天镇到内蒙古兴和的通道,可惜军堡毁损比较严重。

据学者考证,横亘于天镇盆地与新平盆地之间的东西走向的清凉山(属阴山山系)西段分布有许多深沟曲涧,形成了勾连明蒙之间的天然通道,在天镇县境内者,自东而西主要有瓦窑口、张仲口、李二口、白羊口、榆林口、水磨口等。明廷对这些沟涧的出山口十分重视,先后设置了一些军堡加以控扼,具体是在瓦窑口设瓦窑口堡、在白羊口设镇宁堡、在水磨口置镇口堡。

过榆林口、白羊口,白羊口东侧的袁治梁5号敌台和墩院保存都非常完好。下一个口就是李二口。

那么,李二口长城除了扼守清凉山山口李二口,还有什么特别?

——大同镇两段长城在此形成倒T字交会。

李二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县城北15公里李二口村。《长城百科全书》记载:“长城由西马市口继续向南,经保平堡、桦门堡抵李二口,这段长城用黄土夯筑。”李二口往东约1千米,长城于此处断开。

保平堡、桦门堡都属于大同镇新平路辖区,桦门堡、新平堡等军堡是嘉靖二十五年宣大总督翁万达牵头修筑大同镇东路新边长城时沿新边墙新添筑的城堡,同年因新展旧边而设新平路防区,东接宣府西阳河保西至桦门堡,分管边墙长46里。新平路辖区这几个军堡都位于天镇盆地与新平盆地之间的清凉山之北。其中路城新平堡北临西洋河,河谷宽阔,地势平坦,由此成为蒙古军队进出明朝地界的重要通道,还处在由天城卫北上逾越清凉山脉之后的出山口位置上,西北有一个马市,因此由新平路参将带兵驻扎。

嘉靖二十五年新修的这条新边墙“自开山口五十里至水磨口,自水磨口改从东北逾山崖六十里,至于马头儿,又趋平地渡沟而北一十里,又东一十八里,至于宣府西阳河界之镇口台,共一百三十八里有奇”。李二口长城即是这段大同镇东路新边墙中的一段。

据介绍,这段东西山势蜿蜒、南北沿山脊攀升的独特的“丄”形长城,是山西省保存最完整、建造最奇伟、最具观赏价值的土长城,因脚下的村庄得名李二口长城,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2018年开始,天镇县结合易地搬迁、旅游扶贫,深入挖掘李二口“错长城”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打造长城旅游入晋“第一站”。

去年建成的大同长城博物馆与长城遗址遗迹展示连在一起,“活化”了长城文化。如今,它和李二口村的边贸商业街、民俗窑洞客栈、历史文化陈列馆、红色文化记忆馆、书画写生传习馆一道成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首都接山西”的第一地标。今年“五一”期间,李二口长城景区和大同长城博物馆分别接待游客15484人、9589人。

曾经的错长城,是村民放羊时歇息的土岭土墩,是老人给孩子们“捣古”时讲的传说故事,砖土之上处处回响着历史的沧桑;如今的错长城,是村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带着历史的包浆焕发新的活力。

这段山西新闻网今年五月的官方宣传稿,说明李二口长城已经成为当地着力打造的热门旅游点。那么,是不是真的值得一游呢?

下午两点半进李二口国家文化公园,空旷的山脚公园,停车场空无一人。一道长城紧贴着河沟从北向南游下山,汇入山脚下东西向的长城,果然是倒T形的长城。

摄影/陈梅
爬上山,长城脚下有一个暗门,经过岁月现在只剩半米高,但是山西地区长城以夯土墙为主,能留下来的暗门不多。这也是我第一次钻长城暗门,身量娇小可以半蹲而行,身材高大则需要手脚并用爬行,幸好城墙不算厚,这道暗门也就两三米深。
站在李二口7号敌台旁俯瞰整个天镇盆地,果然居高临下,一览无余,难怪这里能成为国家文化公园。

摄影/陈梅
04

下午三点从李二口继续向东,去明代大同镇东路辖区最东边的军堡永嘉堡,现在的山西天镇县东永嘉堡村。永嘉堡继续向东就是宣府镇的李信屯堡。

十分钟后路过了扼守清凉山瓦窑口的瓦窑口堡,但古堡保存状况很差,从长城乡东来的长城就在这里结束,长城干线从李二口向北去了。

永嘉堡位于今大同市天镇县逯家湾镇永嘉堡村,距长城南侧约8.5千米,南临南洋河,西接长城,北控瓦窑诸口。《三云筹俎考》记载,永嘉堡“东至宣府怀安城四十里,北至平远堡十里,西至瓦窑口三十里,南至宣府李信屯十里”。

永嘉堡原名王宝屯,始筑于辽代,为辽西京大同的一处驿站。《三云筹俎考》记载:“嘉靖三十七年设,万历十九年砖包,城周二里五分,高三丈六尺。”成化十六年(1480)于旧址重筑,并依旧址向北延伸,将堡城扩大一倍,实际周长约2440米。

永嘉堡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80米。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堡设在边内,虽无冲口,与宣府李信屯堡相为犄角,地瘠人寡,守御为难。嘉靖二十八年虏大举,曾从此入犯,直抵浑源、灵、广等处,盖亦要地焉。”看来,永嘉堡在明代也是一处守御难点。

据《天镇县村镇简志》所言,永嘉堡之地很早就产生了聚落,元代村名王宝屯,明代将其改造为军堡,赐名“永嘉”。该堡坐落在薛家窑沟洪积扇南缘、南洋河北岸的河谷阶地上,从水土条件上来看很适合建造军堡,但同时也容易有水患之忧。

15:40到达永嘉堡,北墙保存特别好,城墙高大,墙面平整,马面方正。
西墙也一样,正准备从西墙豁口进堡,一大一小两头驴并排拉着木板车从豁口出来,两头牛惬意地陪在左右,大爷斜坐在板车上吆喝着“去、去!”好古朴的一个乡村。

走进堡内,玉米地与民房交错,很多老房子都是弧形的卷棚顶,堡里看起来还有不少居民,相隔不远的两个木亭子里围坐着大爷大妈正在玩牌,突然一阵快乐的高呼。据学者2017年的田野调查,堡内十字路口本来建有昊天阁,即玉皇阁,作为全堡的制高点,可惜现已踪迹全无了。

城堡东墙异常高大,几乎是完整高度,夯层也十分清晰,厚至少二三十厘米左右,京包线的煤车轰隆隆从城北跑过。南墙靠近南洋河北岸,已经毁于河水。

05

下午四点离开永嘉堡,沿201省道,翻过清凉山(又叫大梁山)去大同镇新平路辖区。五十分钟后,201省道西侧就是新平堡镇。
新平堡修筑于明嘉靖二十五年,这一年,宣大总督翁万达牵头修筑了大同东路之天城、阳和、开山口一带边墙和宣府西路之西阳河、洗马林、张家口堡一带边墙,同时创修了新平、保平、镇口、镇门、守口堡五座,整修平远、长胜堡二座,加强了宣府镇与大同镇交界地带的长城防御体系。嘉靖四十五年(1565),“添设大同新平堡参将一员,分守新平、保平、平远三堡,兼辖原属天成参将,山北十四堡隶之”。新平堡成为新设立的大同镇新平路防区路城,镇守新平盆地,因此军堡规模颇为宏大。

眼前的新平堡北门包砖是全新的了,但内芯是旧的,门洞内壁和背面还没有修复,门洞上的横匾隐约能看出“镇虏”字样。地处北部边陲,还敢于开北门,可见新平堡作为大同镇新平路路城的气魄和实力。

门内主街地面铺得很平,两旁几乎都是老屋老店,还能看到门柱上古朴的砖雕,但大部分门窗紧闭。

十字街中心即是著名的新平堡玉皇阁,修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经过多次重修,据说是大同市所有长城边堡中现存的唯一一座玉皇阁。坐北朝南,城基是过街楼形式,保持旧风貌,门洞内拱弧线优美流畅。
摄影/韩冬
城楼明显是当代重建的,双层,歇山顶铺黄色琉璃瓦,经历了几十年岁月,在几百岁的老城基上看起来倒也不算太突兀。

城楼正面上下两块横匾,“玉皇阁”下还有“代郡延陵”。北面也是两块横匾,“镇边楼”之下是“琦城故垒”,东面门匾是“紫塞雄关”,西面门匾“三省锁钥”。近年在新平堡东墙附近发现了汉代城址,有学者推测很可能为汉延陵故城,辽、金、元时期这里是天成县境内的一处村堡。

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在新平堡设马市,隆庆和议后新平堡马市也是长城沿线一个重要的互市场所,万历元年(1573)黄台吉奏请另在新平堡之西再开马市独立互市。于是新平堡形成了两个距离很近的马市,史称“东马市”和“西马市”。但新平堡马市没有保存下来的遗迹。

下午17:13离开新平堡继续向东,长城就在路北侧断续。很快路过平远头村,这里是山西省境内长城的东端点所在,也是山西省最东边的村庄,村东的山口马市口西侧属于山西省和明代的大同镇,东侧属于河北和明代的宣府镇。继上午长城徒步之后,今天第二次穿越省界。

06

沿201省道车行约十五分钟后到达河北怀安县西洋河村,也是明宣府镇最西边的西洋河堡所在地。

西洋河为元代旧城,原名西阳河,《两镇三关通志》云:“正统五年(1440)都指挥文宏广因旧基修筑。”第二年都指挥李岳建成,成化十年(1474年)兵部尚书余子俊扩建,万历三年(1575年)包砖。西洋河城周长四里一十三步,高三丈六尺,顶宽一丈五尺,底厚二丈三尺二寸。

西洋河北临阴山支脉梁渠山,南踩延乡水(西洋河),北依长城,东靠蒙汉古道。据说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鞑靼首领阿鲁台进犯大同,朱棣亲率大军来到西洋河,阿鲁台军队火速逃亡。

西洋河古堡北门只剩门洞,进堡直奔传说中保存较好的西门。
没想到这座据称怀安县保存最好的古堡,西门竟然已经只剩下拱门有包砖,左右城墙都只剩夯土,门洞上也没有横匾。
西门外还有一座护城墩还剩小半。门内就是村庄民院。传说中堡内还遗留了十余处庙宇,但我们一路走来一处也没有看见。

东门比西门保存稍微完整一点,城基有部分包砖仍在,但门洞正在崩塌,拱券砖脱落了半层,可以清晰看到包砖的层次。东门瓮城还剩小半。

07

17:40离开西洋河堡继续向东,十分钟后,路左侧山坡上伫立一个保存特别完好的火路墩,渡口堡02号烽火台,墩台、周围院墙都很完整,墙头台顶都油绿油绿的。坐西朝东,正面开一个半米左右高的门洞。这个烽火台已经是渡口堡的附属墩台。

从烽火台向东约一公里,进渡口堡乡,渡口堡就在渡口堡村里。

渡口堡位于今张家口市怀安县渡口堡乡渡口堡村,西距县城柴沟堡镇11.3千米。堡城始建于元末明初,原名凤凰城,因地处古洋河渡河处,故称渡口。明弘治九年(1496)改建为军堡,沿用原名渡口。万历五年砖包城墙。

堡“周二里五士七步,高三丈五尺”,平面略呈方形,开东西两门,有瓮城。东西道路为主线,其余街道与此连接。堡城内有衙署、营房、仓库、寺庙等。

从香炉山到渡口堡辖区,沿途可辨26座敌楼遗址。墩台多为方形台,有的台匾仍存。

渡口堡属于宣府镇下西路防区。下西路参将驻守路城为柴沟堡,辖怀安卫城、洗马林堡、渡口堡、西洋河堡、李信屯堡。

渡口堡在古代是古洋河渡口,现在是张大线和张呼线铁路分岔的路口。

古堡西门比刚才西洋河堡东门还惨,正面的外砖已经全部脱落,露出内砖,背面包砖还基本完整,门拱也是五券五伏,规格不低。

傍晚六点半,在昏沉暮霭中继续向东,一个小时后,张家口的霓虹包围了我。今天一天时间,从长城西口杀虎口附近走到了长城东口张家口,接下来的一天半就要走访这座著名的长城口岸城市了,

正如行程第二天初到张家口时所说,张家口是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共同孕育的城市,也是长城分界线最典型的结晶——如同阴阳分隔线上浓墨重彩的点。

欧文·拉铁摩尔(Owen Attimore)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中也指出,长城地带“对汉族是边缘的长城,对整个的亚洲内陆却是一个中心”。长城区域带以长城边墙为中,跨越整个旱作农业经济发展带和畜牧业经济发展带的大部分,其“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一样具有过渡性,它是一个渗透着农业和草原势力的世界,一个两种势力接触并汇合于此,而不能被任何一方永远统治的世界”。

长城从来不是封闭的边墙,而是有政权分界和管理分区的兼容交流媒介。据长城学者研究,赵国代郡有“市租”,大约是跨境交易的收益。两汉王朝在沿边开“胡市”,最著名是东汉护乌桓校尉监护下的宁城互市。宁城在宁城水侧,宁城水就是纵贯今张家口市区的清水河,宁城故址应在张家口市高新区宁远堡一带。宁城为中心的对乌桓、鲜卑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历经三国、两晋和北朝,持续到隋朝和唐初。

到了再次以长城为北部国界的明朝中后期,张家口再次成为长城上的典型口岸,张家口这个名字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在朱元璋初创明朝时,原本张家口并不是中原帝国的边疆。蓝玉、李文忠等扫荡北元政权残余势力之后,明朝北部边地共形成辽东、北平、大宁、大同、山西、陕西、甘肃等都司、行都司。都司、行都司是边地军民合一的最高军事机构。其中,大宁、东胜、开平、等边疆卫所都在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高原上。

如今的张家口市核心区当时并不直抵边境,明初这里甚至没有城堡建置。等到朱棣南下夺位时,为防后院失火,把燕山以北的大宁都司、河套以北的东胜卫内迁,放弃兴和守御千户所。张家口市区所在地成为宣府镇辖区,并于宣府镇设立后不久修建了张家口堡,驻守张家隘口关。

为了加强边防力量,明成祖开始向宣府镇派遣总兵官进行“备御”,直到1425年明仁宗即位,宣府的总兵官才成为常设,宣府正式称镇。宣德五年(1430)在宣府设万全都司,都司治所在宣府城。这一时期,明政府逐步确定了防御为主的边政,撤回开平、大宁诸卫所,开平驿亦移至宣府镇独石口,驿路也收于独石城开平驿,宣府开始成为边疆前沿,明蒙之间无论和平还是交战,宣府都处在最前沿。这一时期张家口还是宣府镇下属的一个普通军堡。

隆庆五年(1571)是张家口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明廷与俺答汗达成封贡互市协议,进入了数十年边境晏然、商贸频繁的和平时期。除辽东等地原有马市市场外,长城沿线九边各镇又开市 11 处,包括宣府张家口堡、大同府新平、德胜两堡、太原府水泉营堡。“茶马互市”每年夏木秋初举行,为期十二天。其中宣府的互市场所就设在张家口堡北五里,长城脚下、东西太平山之间。这几个主要马市都规定了马匹的交易数额:宣府张家口堡三万匹;大同府新平、德胜两堡一万四千匹;太原府水泉营堡六千匹。宣府一地的马匹交易总数,就占全部马匹交易的60%,是大同马市的近两倍,足以证明其重要性。于是万历四十二年在张家口堡附近增修来远堡作为张家口堡的附属城。整个明代中后期,张家口马市是明朝九边中规模最大,最为稳定的市场。

张家口堡以马市为契机,迅速发展成为长城中段最重要的商业城镇,这也直接影响到宣府镇城的经济布局,城内经济中心区西移,向张家口靠拢。张家口堡成为了宣府镇区域的商业经济中心,其最主要的职能也变成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和保护。从这时候起,宣府开始慢慢被张家口的光芒掩盖。

到了清代,蒙古高原也成为中央帝国领土,长城内外一家,宣府镇作为一个边防军区的重要性开始下降。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宣府镇撤镇改府,张家口堡则仍按明代隶属关系归属于由万全右卫改设的万全县,仍驻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清政府在元、明两代旧有道路基础上拓建遍布内外蒙古地区的驿路网络,其主干是通过长城的五个隘口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的五条驿道,其中张家口一路,为直隶连接内外蒙古的最重要的一条驿道,南起直隶宣化府的张家口,北达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吉斯洪伙尔,全长500多里,共设19个驿站,从吉斯洪伙尔站再往北,通往漠北蒙古的乌里雅苏台,经过内蒙古的四子部落、苏尼特、喀尔喀右翼、茂明安等45旗。

明末清初,内地农民开始以各种形式,通过这些长城关口,移居到长城以北地区的蒙古草原进行农业垦殖。包括著名的“走西口”在内的口外谋生活动,成为明清至民国三百年间中国人口流动的大潮。

雍正二年(1724),随着流入牧区的流民增多,民垦范围的扩大,为加强民事管理,清廷了设置张家口理事同知厅(治所侨驻在张家口堡,今天张家口市桥西区境)。在从前军事、贸易职能基础上,张家口真正开始成为蒙古高原上一个综合管理的治所。

清政府接受中国北部长期对峙的历史教训,尝试实行与前代很不相同的民族政策,即通过同化和控制相结合的手段,将长城内外融为一体,也就是康熙所说“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具体做法是在政治上在牧区推行盟旗制度,严厉分割、封禁和控制蒙古各部,经济上让持有照票的内地商人到指定的盟旗从事贸易,间接强化对牧区的经济束缚。这样,边境互市贸易逐步转向了腹地照票贸易。

雍正五年(1727),这一年,清政府将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归化城、杀虎口、西宁等地,指定为汉人进出蒙地经商的贸易孔道,规定凡前往内外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牧区深处从事贸易的内地商人,必须经过张家口的察哈尔都统、多轮诺尔同知衙门、归化城将军、西宁办事大臣的批准,并颁发盖有皇帝印玺的营业照票即“龙票”、又称“部票”,才能在指定的蒙古盟、旗境内经商。在清朝,到口外做蒙古生意的内地商人,通常被称为旅蒙商、拨子商、外馆,其主要基地就是张家口和归化城。

由于1689年和1728年后,中俄之间开放了贸易,把地点限定在边境上的尼布楚和恰克图,这些以晋商为主的内地商人,不仅仅做蒙古高原的生意,还远通俄国。从内蒙古通往外蒙古地区贸易地点的两条主要驿道,都向南与始自张家口的驿道相连接。因此张家口的贸易远达俄罗斯。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停止了俄国官方商队直接入京贸易的传统做法,将双方贸易的地点统一限定在恰克图一地,张家口转化为中俄贸易的转运枢纽。

张家口愈发光芒四射、远通域外,而宣府这个名字反而仅仅只覆盖了它所管辖的一小片行政区了。

地处蒙汉长城分界线上的城镇,其产生的动因,则与边境互市贸易、汉族移民农垦有关。比如张家口,早在明朝隆庆年间,就被政府定为与蒙古进行互市的重要场所,到清朝康熙年间,它开始作为中俄进行陆路贸易的重要口岸,乾隆中叶进一步发展成为中俄贸易的商品转运枢纽。国内外贸易交汇地的区位优势,使张家口的商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据文献记载,当时经由张家口输出的商品,主要是茶叶、丝绸、棉布等,而以茶为最大宗;输入的商品,则以毛皮、呢绒、牲畜等为大宗。为了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清代中叶,这里还产生了对工商业者进行存贷汇兑业务的新式金融机构。综上所述,张家口作为清代前期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之一,既是清代北疆贸易的必然,也是清政府特殊对外贸易政策的结果,并为其近代时期的商贸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外部压力下,陆续开放了多个通商口岸,1866年天津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通商口岸、贸易港口之后,逐步形成了以天津为中心,辐射华北、蒙古高原的内外贸易网络,由于历来地处交通要道,张家口仍然是这个网络中的重要节点。1909年京张铁路的开通,使张家口的交通和贸易枢纽地位蒸蒸日上。1914年内蒙古地区又自主对外开放了归绥(呼和浩特)、多伦诺尔、张家口,1917年开放了赤峰、1921年开放了包头这5个自开口岸。1918年张家口的大成汽车公司开设从张家口到库伦的张库汽车路线。此后,其他汽车公司和车行相继加入了这条运输线路。到1927年,张家口的汽车行已有30多家,商车五六十部。1921年京张铁路向西展至归化城(呼和浩特),1923年展至包头。

近代华北地区通往蒙古高原(含新疆北部)地区的主要交通线有三条。其中中路即是由天津乘火车向西沿京包铁路抵达张家口、归化城、包头等地,随后或采用骆驼和牛车运输的方式,由万全(即今张家口)向北,经滂江、叨林、库伦到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或向西经赛尔乌苏沿“大草地”驼路,经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到达新疆西北部的承化(今阿尔泰市)、塔城,或由归化城、包头沿“小草地”驼路向西经百灵庙、三德庙、五个井子,到达新疆的镇西(巴里坤)、古城(奇台)、迪化等地。

1936年的《西北地理》一书,清末民初时期的张家口,作为“商货转运总汇之地。北通内外蒙旗,及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处,西通绥远、宁夏、新疆,为近代西北之咽喉”;铁路修建后更成为“内地通蒙古及西伯利亚之门户。东北经多伦至东三省,西通宁夏、新疆。”

1918年,张家口就有“外管”(专做蒙古生意的店号)一千六百余家,茶庄、毛庄亦各二三十家,每年进出口贸易额达三万万元。

民国三年(1914),北洋政府以口北三厅、锡林郭勒盟、察哈尔部及新划入的丰镇、凉城为疆土,设立察哈尔特别区,都统署驻张家口。这时候,张家口真正成为了一个省会级别的城市,代替了宣府成为这片长城脚下土地的管理者。城市内部的格局也进一步转变:

清代中期以前的华北城镇,均在“都城-治所”为核心的网络框架下,过分地凸显了其政治治理的功能,而将经济和其他功能都压缩到了相当次要的地位。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市场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变化,华北和蒙古高原的城镇功能,从内涵到外延均发生了明显的变革,大批新兴的口岸城镇、交通城镇、工矿城镇以及转型中的老城镇均次第涌现出来,逐步形成了以“口岸-市镇”为核心、以发展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为主要功能的新型城镇体系。

从城市建设上来看,如果说“都城-治所”型传统城镇的城市布局,是以宫殿、府衙等政治功能区为城市中轴线或核心建成区的话,那么,“口岸-市镇”型新兴城镇的城市布局,则是以车站、码头、场矿、租界等经济为核心建成区了。

民国十七年(1928)设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1933年,日军进犯察哈尔地区。1939年,日本扶植内蒙古上层反动分子成立傀儡政权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首都”为张家口,用成吉思汗纪元年号。

19491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察哈尔省,张家口市为省会。1952年,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察南、察北两专区合并后称张家口专区,划归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专区所在地。历经数十年辖区调整,成为如今河北省地级市,下辖610县。东靠河北省承德市,东南毗连北京市,南邻河北省保定市,西、西南与山西省接壤,北、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全市南北长289.2千米,东西宽216.2千米,总面积3.68万平方千米。

回顾张家口近五百年来的崛起,始终贯穿的是地理上的交通枢纽身份。

如今的张家口还能像从前一样受惠于对蒙和对俄贸易吗?考虑到当前的国际形势,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张家口如何立足呢?

从张家口市政府官网的市情介绍数据,似乎仍然是地理资源支撑了张家口。规模以上工业中,采矿业是去年增加值增长比例最高的,19.8%,尤其是其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翻倍,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也增长较多。

明天会在张家口看到什么呢?我很期待。

声明: 本站内容为网友自行发布,相关版权(包括不仅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归属原作者所有。在未征得本站或者原作者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视频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旅游攻略

游记|探秘余姚河姆渡,感受七千年古文化遗址的神秘魅力

2024-9-6 21:58:30

旅游攻略

游记|2024夏二刷日本京畿(1)非常非常喜欢京都,最心仪的旅行目的地

2024-9-7 7:24:5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这将关闭于 0

在线客服
途川户外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2024-10-16 02:12:20
您好,川西,西藏,青甘大环线,新疆,云南精品小团自驾游报团/拼车/包车/租车/定制旅行等服务产品,全程无购物,无任何套路,随玩随停,沿途旅拍,如果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您的工单我们已经收到,我们将会尽快跟您联系!
取消

选择聊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