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一小时车程外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今年是河姆渡出土50周年,来到余姚,我们亲眼看看长在课本里的干栏式建筑,骨耜,碳化稻米。
两个孩子在这个水稻种植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拎着米花糖边走边吃,不知道几千年前的小盆友是否也有这样的童真野趣。
河姆渡博物馆人少,讲解便宜且好约。不过面积不大,展品不多,甚至展牌连最起码的出土时间出土地点都没有。最敷衍的是,几件镇馆之宝的复制品居然没有标识,要不是在浙博已经看过了,又反复跟讲解员确认过,跟本不知道这里的蝶形器带藤骨耜和野猪罐罐都不是真的。小姐姐说,刚出土的时候河姆渡还没有建博物馆,就由省博代为保管。又是一个有借不还的故事。
但是,这里的文物数量还是有优势的。如果说在浙博看到的带藤骨耜展现了河姆渡先民农耕技术的先进性,那么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看到的大量骨耜一定说明了当时使用骨耜的普遍性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前几天在文博群里,我看到很多大咖在讨论河姆渡出土的两套陶灶,陶釜和陶甑,我还在后悔当时自己怎么没有多看看拍下来,没想到我北已经拍到了。除此之外,她还拍了很多有趣的东东,是我忽略和意想不到的。透过她的视角来看一看。
走出博物馆,步行一百米左右就是河姆渡遗址了。遗址复原了干栏式建筑和河道走势,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样态。一个个博物馆里的文物在这里变成了活起来的工具,部落的雏形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十一行程。我也断断续续记录了旅途中的所闻所见所感。感谢我的弟弟,一个靠谱的信息技术教师,早早规划好了我们的钱塘之行,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圆满实现了我和北北的心愿计划,还格外大胆儿且有趣:开电动车追潮、凌晨观潮、禁止采摘八月炸、花田拍写真、摄像头看娃哈哈哈哈,每每回忆起都会幸福感翻一倍,这就是旅行的意义。跟着书本去旅行,我们下一站,再见!
声明:
本站内容为网友自行发布,相关版权(包括不仅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归属原作者所有。在未征得本站或者原作者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视频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