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我上次去英国的时候也去了,但是那时候中国馆没开,所以这次仍然要来。
有句话说,没有一个中国人会笑着从大英博物馆出来。我虽然没笑,但我也没哭,我上次哭的时候是05年从台湾故宫出来,后来老汪说,文物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所以我豁然了。
进门就是阅览室,上次来也没开。阅览室建于1857年,有很多珍藏的书籍,以前只供有阅览证的人士使用,现在已经向大众开放。
这个阅览室历史上许多学者、名流、政治活动家都曾光顾这里,博览群书,进行研究和写作。
以下这两位大家应该都认识。
去大英博物馆,中国馆是必须要看的,那我们就先从中国馆说起,大英博物馆拥有中国文物23000多件,展出的不足十分之一。
有铭文的青铜器
《女史箴图》为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中国书画藏品,被书画研究界多数专家认为是唐代摹本,是难得的早期绢本画作。
这是一组唐三彩的陪葬陶俑,来自位于洛阳的唐朝将军刘庭训之墓。
楼上还有一个中国瓷器展厅,在这个展厅,跨越千年的中国美瓷在灯光下呈现亦奂亦美的釉彩,对于了解并喜好中国瓷器的人们来说,这里无疑是学习和朝圣之地。这里有享誉陶瓷界的标准器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2014年创下2.8亿港元拍卖纪录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同款。
除了中国馆,大英博物馆还有很多值得观赏的重要文物。
罗塞塔石碑,所有人走进大英后看到的第一件藏品。罗塞塔石碑其实只是托勒密五世即位时的一个诏书。由于即位时只有5岁,为了稳定王权,摄政大臣们(祭司们)出主意,发布这个诏书,宣告天下这位儿童法老即位的正统性(大概就跟咱们的皇帝是天子一个意思)。
诏书本身的内容并没有太大价值,这块儿石碑的价值主要在文字上。诏书由三种文字刻出,分别为:圣书体——古埃及象形文字,是给神灵读的文体,不是谁都认识的;世俗体——当时民间通行的文字;以及古希腊文。这三种文体使得学者有机会对照研究,解读出象形文字的结构与意义。
埃及馆的精品当然不止这一个石碑,拉美西斯二世胸像、阿蒙霍特普三世的一系列头像、各个年代的木乃伊与石棺等,随便拿出来一个都可以说是大英的“镇馆之宝”。
有些浮雕作品为了让你看起来更生动立体,博物馆还做了一些声光电的配合。
这个看起来像小盒子一样的东西出土自乌尔王朝的皇家墓地,大约是公元前2600-2400年间的物品。
发现它的考古学家伍利认为这是行军时的战旗。但是看起来的确不太像旗子,可是名称就此延续下来。不管它是不是战旗,它的出土意义非凡。
这面“旗”上有成排的人物和动物形象,描绘着不同的场景,即使它不是真正的旗子,但通过这些图画可以想象到四千多年前的乌尔城。
我那年去复活节岛的时候就被告知,最著名的摩艾石像就在大英博物馆,雕像的眼睛最初镶嵌了红宝石和珊瑚,雕像本身有红色和白色的图案。
说实话,这里的展品太多了一天半天的时间是根本看不完的,而且最好需要专业的讲解才有可能更充分了解每件展品的意义。
今天大英博物馆拥有大量的各国文物,这是一个时代造成的结果。一方是英国美国法国等贪婪索取,疯狂殖民扩张;一方面是另外一方也许没有能力保护或者没意识到要保护造成的结果。大量文物流失的背后必然是写满了屈辱和遗憾。
我觉得不用去想太多,我们今天来到博物馆,有幸看到那么多精美的文物就值得高兴,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文物可以早日回家,我那年去埃及的时候,埃及导游说起埃及文物流落在外也是义愤填膺的,但是,我觉得能保护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么多人类的文化遗产,也一样是重要的。
只是最近不断有新闻爆出,大英博物馆保护不利,出现文物损毁事件,的确让人生气,关键是出门还有个捐款箱,你说是不是更来气。
感谢收看,我们下一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