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飞机上拍下的珠海
(图中为凤凰山与前环后环片区,右侧为北)
当我发现一年以来自己写下的若干推送真的有望串成一个系列时,我开始决定把系列的标题改一改,叫“纪行”,而不再叫旅行。
“纪行”这个名字听上去像是原神领奖励的活动名称,但实际上是因为,我发觉自己在点亮并探索新的城市的时候,更多不再是以玩乐为目的,而是以夹杂着愉悦和严肃的复杂情感去坦然地接受、感悟城市,因此自觉“旅行”不如简单的“行”字来得更确切。
另一方面,这次珠海之行实在不能称之为旅行,是在出差之余的意外收获。
和课题组来珠海做项目汇报和实地调研,本以为两天的行程将无比紧凑,无非是甲方公司、研究地段和酒店的三点一线。让人喜出望外的是,汇报和采访任务并不重,实地参观占据了绝大部分行程,参观点在珠海城区的一南一北,我便利用早晚的自由活动时间迅速浏览了大部分的珠海城区。再加上导师提议在珠海多留半天参观,此次行程已经变得超乎想象地丰富精彩。
十年前来珠海,只是陶醉于这里的南国风情与惬意生活。十年后再来珠海,在情侣路上拼凑起儿时的记忆以外,也观察到了珠海城市极速发展的另一面。
城市格局
珠海只下辖三个行政区: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香洲区构成了大部分人对珠海的所有印象——与澳门相连的口岸、著名的滨海旅游路“情侣路”、最初设立的珠海经济特区所在地(2010年才扩大到珠海全市)、湾仔码头、横琴岛、长隆海洋王国,都在香洲区。金湾区依托新机场建了机场新城,斗门也有自己的城区(据说其发展历史和香洲一样久),但香洲区仍然是毫无争议的珠海主城区。
改革开放后的香洲区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快速扩张。珠海本就多山,东南又临海,城市扩张只得在南北方向线性延伸。80年代的第一轮城市总规中,珠海城区还仅限于拱北口岸以北、前山水道以东、板樟山以南的区域。如今的珠海,已经南至十字门、横琴,北至北围(珠海北站片区,翻过板樟山和凤凰山两座大山),西至斗门金湾。单论其建成区面积扩张规模,可能与南方同等级大城市相比并不突出,但长距离跨越式发展(跨山、跨江)所带来的城市半径扩张,则真正令我感到震撼。
珠海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图源珠海规划展览馆)
珠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图源珠海规划展览馆),情侣路为滨海特色景观带,正对着拱北口岸的迎宾大道和横贯香洲城区的九洲大道构成城市的两大主要轴线。
珠海市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中,珠海南至拱北口岸,北至板樟山(图源珠海规划展览馆)。
珠海干线路网规划图(图源珠海规划展览馆),上一张图中的彩色部分仅占本图中右侧的一小块。
珠海市主要工业园区与开发区分布图(图源珠海规划展览馆),从三次产业占比(1.5:44.7:53.8)来看,第三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珠海的第二产业正在迅猛增长,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28.56%,以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家电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为主。三区中,金湾区的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最多(8.1%)。
珠机城际铁路(下图源自网络)。目前作为广珠城际铁路的延长线,已经开通了珠海站—长隆的区间,暂未延伸至机场。
关于珠机城际铁路有许多误解,包括将其误称为地铁或轻轨。事实上城际铁路线就是国家铁路线,使用国家统一标准的列车轨道和运营模式(比如刷身份证进站,12306买票),因此珠机城际和广珠城际都不是轻轨,更不是地铁。
严格来说,珠海并没有开通地铁,原因之一在于城区人口没有达到300万的开通条件。如此高的GDP,如此大的干线走廊客流规模,却因为人口不过关而无法修建地铁,导致城际铁路成为了重要的替代品。然而,城际铁路仍然存在收车时间早(南向北末班车C7798长隆——佛山西,20:05长隆始发)、购票与进站流程繁琐(12306购票、刷身份证进站)、站距大、相比于地铁班次不够密集等问题,大量长距离通勤需求仍需依靠公司班车或小汽车解决。
江海共鸣
珠海东南临海,西北靠山,西江入海前分出的众多支流又将这里切成一个个岛屿。有别于江南水乡的河网纵横、小桥流水,位于入海口的珠海则更加壮阔豪迈,苍翠青山之下,是成排的棕榈树、玻璃幕墙的高楼,与江海的共鸣。
珠海海洋产业空间规划图(图源珠海规划展览馆),珠海管辖了珠江入海口的一大片海域,甚至香港以南的一些岛屿也归珠海管辖。
珠海情侣路滨海景观带(图源珠海规划展览馆),串联了众多地标建筑与风景名胜,也是我儿时对于珠海最深刻的记忆。
情侣路海滨,沙滩可能为人造。
十字门江景,对岸是琴澳新城。
道路美学
从我的视角来看,珠海的普通市政道路也有一种整齐、规范、精致的美学。将珠海和许多南方城市的道路与北京相比,无疑是高下立判,但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些南方大城市的道路能比北京精致这么多,除了天时地利(适宜的气候、茂盛的植被等等)以外,想必也有城市治理的因素在其中。
富华里东侧小路。
横琴岛某交叉路口。
后环片区某在建道路。
情侣路。
城市建设中的更多美学
珠海有许多公园,特色公建,特色商街。说到底,珠海的城市扩张(也包括近些年的城市更新项目)和珠海的这些道路一样也讲求精致和体面,它们以点状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
金湾市民艺术中心,被称为扎哈遗作。
中山公园,一些与珠海风格略有不符的公园设计。
一处友好的公园。
富华里,很成功的商业类城市更新项目。
与澳门
澳门元素在珠海出现并没有想象中多,澳门元素最浓厚的地方或许是珠海机场的纪念品店。不过无论如何,珠海当然在澳门与内地的联系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港珠澳大桥就可见一斑。
据当地人介绍,澳门与珠海两地车辆频繁互通,甚至有开发商提供买房送珠澳两用车牌的福利,吸引许多澳门人来珠海置业。我好奇于两地道路行驶靠向不同的问题,便以横琴口岸为例研究了卫星图。
横琴口岸,通过出入境车辆流线分离和简单的立交桥设计,很自然地解决了道路行驶靠向更换的问题。
课题组调研的十字门片区是理想的观澳景点。我们登上IFC中心位于48楼的样板间,在夕阳的余晖中,澳门主岛和氹仔岛的景观一览无余。
西湾大桥、澳门塔与远处的澳门主城。
澳门地标建筑,新葡京酒店。
疏与密
珠海的城市结构、山海格局无疑是疏朗的。然而,深入珠海的高楼之间穿行,会感受到珠海的两种密。
一种密是老城区的密。我们的项目都位于新区,因此这种密是我通过短暂的自由活动时间所获得的空间观察,也是我重拾的儿时记忆。
珠海没有浓墨重彩的悠久历史,但有不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一些卫星图上看起来是城中村的地方,可能是有着悠久宗族文化或重要祠堂的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文化名村,这些细密的街巷串联起了珠海的烟火气。
北山村,位于南屏的珠海历史文化名村,坐落着珠海最大的宗祠——杨氏大宗祠。
北山村的一部分如今已经过商业化改造,成为颇受欢迎的商业街区,但随之而来的是城中村建筑的拆除和村落肌理的破坏。
珠海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图源珠海规划展览馆)。
在拱北口岸附近的老城区,则更有一种香港老城的感觉。老城区里是泛旧的建筑外墙,斑驳的霓虹招牌,海鲜的腥味,和夜色中冒着热气的小吃摊。
拱北口岸附近的街巷。直到周五夜里自由活动时我逛到这里,才觉得从新区建设的浮华中回到了拥挤嘈杂的市民生活,儿时印象中的珠海市区正是这样。
而另一种密,是泛滥在珠海各大新区中的高楼密集。身处珠海新建的住宅小区中,仿佛身处在“筷子林”之中,极窄的日照间距、三四十层的超高层塔楼、高度雷同的设计风格,对我而言产生了些许压抑感。明明是精致的高楼外墙和小区园林,在小区里散步却称不上惬意。
在进入琴澳新城前的路口,向北拍摄在建的琴澳新城。
相比于不到三百万的常住人口,珠海近几年的楼盘开发量大得惊人。而这些盘之中据说有六成属于一家本地的房地产公司,珠海的大部分商业综合体都来自于这家公司(冷知识:广东的万达广场寥寥无几),许多重要公建由其负责建设和物业管理;至于房地产则更是占据了许多金角银边的优质区位,许多楼盘凭借其高品质大户型、优越的区位和精致的社区景观,成为了本地人口中的“富人区”。
某别墅区的平面图。南侧为人工开挖的河流,最靠近河流的一排别墅每家拥有1600平米左右的私家宅院,能直通河边,并独享水边的景色。削弱公共性、强调资源独占独享的别墅设计思维与学校设计教学灌输的理念截然相反,不禁联想起前日在横琴的样板间参观江景豪宅时,也有类似的感慨。后来导师对我说:这些都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吸收的知识图谱要广一些。
上图提到的1600平米左右的私家园林。并非邻里相望,而是高墙深院。
样板间中的步入式衣帽间。
样板间地下室一层中庭。
样板间中的佣人房。
然而近年来的许多楼盘建筑密度越来越高,本就狭小的日照间距在高耸塔楼的挤压之下显得更加局促。成行排列的超高层塔楼宛若铜墙铁壁,甚至其脚下的别墅也都紧密排列,早已不再是十年前布局宽松的水岸别墅。
环境较好的一处别墅区,布局宽松疏朗,开发已有一定年头,几乎都已售罄。但如今再去,发现大部分别墅内部空置或缺乏维护,整体入住率不高,想必这也是珠海许多新楼盘面临的共性问题。
环境相对较差的一处别墅区。室内装修极尽奢华,但至于室外,近处是紧凑的别墅阵列,远处是超高层塔楼的铜墙铁壁。
对于住区的深入走访,是我个人可能并不会选择的城市观察方式,然而此次跟随课题组完成的住区调研出乎我意料地引发了许多思考。疏朗的城市格局之间,是蓬勃的城市发展与绵密的用地扩张,而这种扩张,正在悄然从历史街区和老城区的毛细血管,转变成为新区超高层楼盘“万楼一貌”的密集堆砌。
然而无论如何,纵横联结的城市结构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正是珠海经济实力和发展雄心的直观佐证,而那些海滨的浪漫、包容的文化氛围、精致的街道与城市立面,也将成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珠海印记。
飞机上航拍珠海,图中为新香洲,上方为西北方向。
飞机上航拍珠海,图中为前山水道,左下角为南屏,上方为西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