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 上海不完全游记-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2020.6.10-6.11

 

可能是所学专业与考古文物有比较大相关性的缘故吧,在上海的所有游玩景点中,最吸引我的便是上海博物馆了。在上海待了一周多时间,逛过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思南公馆,上海博物馆值得我在所有吃喝玩乐中专门记录,似乎这样才对得起我逛了8个多小时,共7个展馆的上海博物馆。

 

受制于疫情,上海博物馆通过预约才可以参观,每天限流2000人,仅为原8000人的四分之一。也得益于限流,我可以在宽敞的展厅里走动、观摩和拍照。

 

我原本预约了6月9日进馆观赏。可由于8日晚上很晚了我们才抵达上海,身份证放在我家黄先生的包包里忘记拿出来,9日一早被他带走上班去了。没有身份证的我只好改成6月10日前往。在沧浪亭吃过午饭后,按照预约的时段,12点我准时进入上海博物馆。

 

这天浏览的展厅是位于1楼的中国古代青铜馆,位于2楼的中国古代陶瓷馆,位于3楼的中国历代绘画馆和中国历代印章馆。位于1楼的中国古代雕塑馆由于内部调整,没有开放。

 

1

中国古代青铜馆

 

中国青铜时代约始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3至前11世纪为鼎盛阶段,它跨越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三代,延续了近两千年。当时,青铜作为贵重的合金,主要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在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等盛大场合。青铜器使用的种类、数量及大小显示了其主人的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力。青铜器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此外,还涵盖了许多边远少数民族活动区域。

 

 

云纹鼎:肉食器,炊煮或盛放肉食。

连珠纹斝:祼酒器,用于盛酒行祼礼,祼礼即将酒洒在地上祭祀祖先神灵。

管流爵、束腰爵:斟酒器。

 

 

觚:饮酒器。

 

颂鼎(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及其铭文

 

 

镇馆之宝:大克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清光绪中期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土)及其铭文。

 

 

晋侯稣钟(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1992年出土于山西曲沃县8号墓)。

 

 

八牛贮贝器(西汉,1956年云南普宁县石寨山出土)。

 

2

中国古代陶瓷馆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类学会了制作陶器。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陶器制作几乎遍及中华大地,品种十分丰富。许多产品装饰技法讲究,制作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原始艺术特征。最早的陶器制作可以上溯到至今约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其中仰韶文化陶器是黄河中游地区原始文化的主要代表;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拥有流畅的彩绘装饰线条;以上海青浦崧泽村命名的崧泽文化是江南地区的文化,其彩陶装饰中以刻划组合编织纹最具代表性;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的良渚文化所制的陶器以灰胎泥质黑衣陶最为经典。

 

崧泽文化红陶盆纹鼎,公元前3800-前3200年,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出土

仰韶文化彩陶垂幛纹缽,公元前3600-前3000年,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

马家窑文化彩陶几何网格纹壶,公元前2600-前2300年

马家窑文化彩陶鸟纹壶,公元前3800年左右

良渚文化黑陶细刻纹双鼻壶,公元前3100-前2200年,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出土。

 

陶器与瓷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在陶器中,原料为粘土,含铁量一般高于3%,而瓷器的原料为瓷石和瓷土,含铁量一般低于3%;在温度方面,陶器一般低于1000℃,瓷器则需要高于1200℃;陶器无釉或施以低温釉,而瓷器需要1200℃以上的高温釉。原始青瓷最晚出现在商代,经过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以后衰落。东汉时期,成熟青瓷成功烧制,最晚从北朝开始,北方青瓷业走向成熟,并烧制出不少优质产品。

 

←绿釉陶熊灯,东汉,公元25-220年

 ↑ 青釉狮形辟邪,西晋,公元265-317年

 

唐代彩色釉陶器的制作标志着我国中世纪制陶工艺的突飞猛进。同时,在制瓷业方面,南方越窑的青瓷和北方邢窑的白瓷代表了南北两大不同瓷系的烧造水平。北方辞窑烧造的花釉瓷以黑、黄或黄褐釉为地,饰绘或挥洒天蓝或月白釉斑点。

 

彩色釉陶骑马男俑,唐,公元618-907年

 

邢窑白釉穿带壶,五代,公元907-960年

越窑青釉执壶,唐,公元618-907年

花釉双系罐,唐,公元618-907年

长沙窑青釉褐彩执壶,唐,公元618-907年

绞胎陶三足碗,唐,公元618-907年

 

10世纪后期至14世纪中期的近300年间,中国陶瓷业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宋代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为宫廷烧制一代佳品。

 

汝窑盘,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定窑白釉“官”字划花荷叶式笔掭,五代,公元907-960年

钧窑天蓝釉八角龙把杯,金,公元1115-1234年

哥窑葵口盘,南宋,公元1127-1279年

 

滑动查看更多

 

 

景德镇的青白瓷历经宋、元、明,直到清代都名品迭出,成为举世公认的“瓷都”。元代中后期的西亚、东南亚地区发现的,以及伊斯兰风俗画上出现的青花瓷器等事实说明,元代景德镇的烧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伊斯兰地区的需要。

 

 

洪武时期所烧的瓷器中,釉里红最具特色。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因而釉里红瓷器的烧造难度极大。

 

 

雍正年间的单色釉瓷

 

景德镇工艺瓷的制作水平在乾隆朝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这是一个以水资源为动力,以家庭为单位的制瓷作坊,和个体联合烧造瓷器的公共龙窑示意。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05

 

1. 瓷土开采

2. 水碓粉碎

3. 瓷泥沉腐

4. 拉坯成型

5. 龙窑烧成

 

同时,烧造瓷器的窑特不仅仅只有龙窑,还有馒头窑和蛋形窑等多种形式。

 

(点击查看大图)

 

3

中国历代绘画馆

 

中国绘画在唐宋时代臻于成熟,并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人物画家主张“以形写神”,重视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流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并产生不同的地域性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

 

 

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书法笔意入画,由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的元画风气。元代中晚期,以寄兴托志为要旨的文人写意画成为画坛的主流。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画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元·王冕 

墨梅图轴

 

 

明朝未设画院,皇室招取众多画家入宫廷作画。宫廷绘画继承两宋院画传统,以宏伟富丽的风格为特色。晚明时,董其昌集宋元绘画之大成而进行变革,重建起文人画的新统绪。

 

 

清朝重建宫廷画院,康熙至乾隆朝达到兴盛。皇室还吸收西洋画家供奉内廷,带来了西洋画的明暗表现法和透视法,出现中西合璧的画风。此时,萃集在扬州地区的一批失意文人,以绘画为业,藉笔墨摅发胸臆,艺术形式标新立异,个性强烈,画史上称之为“扬州画派”。

 

清·郑燮    竹石兰花图轴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红雪山樵,江苏兴化人。擅画兰、竹。为“扬州八怪”之一。此图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作者时年七十二岁。

 

清·吴昌硕    枇杷图轴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更名俊卿,字昌硕,七十以后以字行。浙江安吉人,后移居上海。擅画写意花卉。

 

4

中国历代印章馆

 

中国古代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早期玺印的功用,与工官器物制作及其铭记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权分工的全面施行以及个人信誉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增强,官署和私人的玺印大大发展,印文书法结构丰富多样,并出现了印纽和印文具有差异的地域特点,所谓“六国文字”,在印文中表现颇为明显。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秦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楚系

江陵行邑大夫玺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晋

战丘司寇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齐系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燕系

 

在秦以前,官私印都可以成为“玺”,秦以后,“玺”专指皇帝、帝后、诸侯王用印,其他官吏称“印”。秦代推行“书同文”政令,玺印文字、钮式趋向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相适应的官印制度开始建立,至西汉臻于完备。各级官爵印的质料、形制确定了严格的规范,缪篆成为印章的专用书体,由此形成了延续八百年的秦汉印系。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西汉的私印与图形印

 

两晋以后,社会日常应用文字由楷书取代篆隶,结构比兴和草率简化与体势的方折倾向是此期印文的一般特点。

 

 

隋代对旧制多有变革,官印形制益大,印文用小篆,一律作朱文,完成了用印方式由封泥向钤色印的转换,唐承隋制,中国古代官印从此形成新的体系。隋、唐篆书印文圆润疏朗,宋代趋向平实整齐,至金元时期纯用排迭屈曲的九叠文。唐宋时出现隶楷书的官私印,书法清新质朴。宋代开始流行签字式的花押,丰富了印文表现形式。辽、西夏、金、元曾以自创的民族文字入印,但多仿照汉文篆体模式。

 

 

 

明清官印有严格的铸凿规范,事实上已无艺术特性。文人篆刻流派起自明代。明中叶,石质印章普及,便利了以艺术鉴赏为主要功用的篆刻创作。当时文人书画的空前发展,也推动了和书画创作有密切关系的文人篆刻的兴起,由此引导出明清五百年间篆刻艺术波澜壮阔的历史。

 

提督广州水师总兵官印    嘉庆十六年

 

清中期的文人篆刻

 

清雍正乾隆之际,浙籍印人丁敬以纯熟的切刀法治印,印文体势简古方正,构成冷峻深沉的印风,在当时具有推陈出新的地位。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等人先后继起形成浙派,并称“西泠六家”,是影响深远的清代两大流派之一。

 

 

云间派是乾隆时期活动于上海地区的流派,主要作家有王睿章、王玉如、鞠履厚,印风含和工稳,讲究章法的形势变化,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印章素有重视印材和印纽的传统。宋元以后,印章成为文人的清玩。福建寿山和浙江青田的印纽雕刻历史久远。

 

 

5

中国古代玉器馆

 

玉器是一种中国独特的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玉料藏量非常丰富,而且种类齐全,质地优良。玉器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上都发挥过其他艺术品不能取代的作用。

 

礼器:重要用于祭祀神灵,也作朝聘符节等。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等。

 

 

天圆地方的观念也体现在玉器中:圆形的玉璧用于祭天,而方形的玉琮用于祭地。

 

 

璋是祭南方的礼器,圭用于祭东方。

 

仪仗器:原是工具或武器,但不实用,而是在典礼中使用以增加威严感。有玉斧、玉戚、玉鉞、玉戈、玉刀等。

 

玉戚与玉戈

 

佩戴器:式样繁多,用以佩戴。有饰耳的玉玦、饰发的玉簪、饰腕的玉镯、饰腰带的玉銙、饰剑的玉剑饰等,以及悬挂于身上的玉龙、玉韘、玉人、玉动物等,有些组合为成套配饰,是贵族的重要仪饰。

 

 

 

丧葬器:专为死者制作的以祈求尸体不朽的玉制品。有玉衣、玉琀、玉握、玉塞等。

 

 

幎目缀玉是流行于两周的葬玉。将玉缝缀于缁巾(幎目)上,再覆于死者脸面,为汉代玉衣的先河。

 

握是放置于死者手中的葬玉。猪是财富的象征,以猪作握,祈愿墓主死后仍可永享富贵。

琀是放置于死者口内的葬玉。汉代以蝉作琀,借蝉脱壳成虫的自然现象,寄寓复活再生的祈愿。

 

陈设玩赏器:纯作艺术欣赏。有玉人物、玉动物、玉仿古彝器、玉山子、玉如意、玉插屏等。

 

 

 

“春水”是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春季的狩猎活动,这只“春水”饰表现的是鹘鸟猎天鹅的景象,流行于金、元。

“秋山”指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秋季的游猎活动,这只“秋山”饰表现的是秋天山林中动物悠闲共处的景象。流行于金、元。

 

 

实用器:日常生活品有束腰的玉带钩、玉杯、玉碗、玉盘、玉壶等,还有玉镇纸、玉笔筒等文房用具。

 

 

这件元代的莲鹭纹炉顶,于1953年出土于上海市青浦区元任氏墓。“莲”和“鹭”是当时文人非常喜欢的纹饰,因其谐音接连录取,是对通过科举考试的美好祝愿。

 

 

这是清乾隆时期的嵌宝八角盒。很明显这件八角盒是阿拉伯痕都斯坦的玉器风格。痕都斯坦位于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大部,所制玉器以薄胎、镶金嵌宝最具特色,清乾隆时传入中国,并引发仿制之风。

 

6

中国历代货币馆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以某些牲畜和天然贝为交换的媒介物的实物货币,向金属铸币的演进过程。中国的钱币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并形成古代金属铸币、近代机制币、纸币等门类,绚丽多姿,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秦时期多种形制的铸币便统一为方孔圆钱一种制式,并一直沿用至清代,其间经历了多次钱制的转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风貌。纸币产生于宋代而盛行于元、明、清。银圆在清道光年间就已出现,光绪以后机制银、铜币广泛流通。

 

原始货币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先秦时期是原始货币、金属称量货币与铸币并用的时代。

 

西周《三年卫盉》铭文有关当时用贝交易的记载

 

周王室铸币

 

战国北方民族铸币

 

战国晋国铸币

战国秦半两

 

齐大刀陶范

 

战国时期韩、赵、魏国铸币

 

战国时期楚国蚁鼻钱、釿布与金版

 

楚蚁鼻钱铜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规定以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作为全国流通的法定货币。汉代元狩五年(前118)起,五铢钱成为两汉时期主要流通的货币。西汉末年,王莽币制改革失败。东汉时期实物经济抬头,货币经济衰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与动荡的环境中,政治上政权更迭频繁,经济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实物交换成为商品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方式,货币铸造与流通不畅,劣钱泛滥,货币经济萧条。直到隋时货币制度得到统一。

 

 

马蹄金因形状类似于马的蹄足而得名,铸于太始二年(前95),是汉武帝时用于颁赐诸侯王之物。

 

 

唐代是中国货币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从武德四年(621)开始,废除以重量单位作为货币名称和货币单位的铢两货币体系,开创以“通宝”、“重宝”等为货币名称、以“文”作为货币单位的宝文钱制,并对周边政权产生影响。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割据,经济分裂,钱制不一,各种劣钱又起,事物交换再次风行,货币经济蒙受摧残。

 

 

两宋辽西夏金时期,我国货币经济开始恢复与发展。不同年号的铜、铁钱都有铸造,并且作为信用货币的纸币开始出现并得以广泛使用。明代中期纸币制度崩溃,又开始流行铜钱,此时白银货币流通逐渐广泛。元末明初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也铸有币值不等的钱币。

 

 

清代是中国货币制度发展与演变的重要时期。方孔圆钱、白银、银元、铜元、纸币并行。中国方孔圆钱为主的传统货币制度在清代开始发生变革。

 

 

 

 

7

江南文化艺术展

 

以上是6月10日与6月11日在上海博物馆开设的常设展。而江南文化艺术展,是5月26日至8月23日在上博第一展厅开设的临时展。这场展览与其他常设展最大的不同在于,常设展一般按照时间线索导览游客进行观赏,而江南文化艺术展则打破时间性,以生活意趣为线索,借来湖州市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的藏品,展现了江南地区的文化艺术风貌。

 

青·王翚等    康熙南巡图卷(粉本)  南京博物院藏

 

康熙在位期间,为了视察河防,整饬吏治,安抚民心,从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间(1684-1707),曾六次巡视江南。在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后,为纪念南巡盛典,康熙亲自下诏,交内务府曹荃负责监画,宋骏业主持工作,征召江南画家王翚(1632-1717)等人绘制《康熙南巡图》。

 

粉本是中国古代绘画施粉上样的稿本。《康熙南巡图》共十二卷,此卷为第七卷及三幅散页的稿本。《康熙南巡图》第七卷现已散落国外,因此,该粉本的存世尤显珍贵。

 

吴王夫差鉴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前476年) 

上海博物馆藏

 

宫闱宴乐图漆案    三国·吴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宾礼主要是“亲邦”之礼,谴使、朝贡、觐见等也归于此。朱然墓出土漆案上彩绘了宫闱宴乐的宏大场面,可想见早至三国孙吴之时“宾礼”的最高级别。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拓片

南京博物院藏

 

东晋·王羲之《行草书秋月帖页》

 

《秋月帖》是王羲之依据江南浙东山阴后,信笔回复友人盛夏问候的一缄书扎。

 

“皇宋湖学宝尊”铭铜栖尊

南宋    湖州市博物馆藏

 

南宋典章制度承袭北宋正统,重科举教育,兴礼乐文治。其时州府之学兴盛,各地州学又常与文庙结合,设有日常祭孔的礼器陈设。

 

顾绣三酸图镜片

清   上海博物馆藏

 

图绣三高尝酢故事,原出宋元话本。故事讲述金山寺住持佛印邀黄庭坚、苏东坡常新酿桃花醋,皆皱眉喊酸,时人称为“三酸”,后暗指儒、释、道三家品鉴人生滋味的不同感悟。途中僧俗三人围缸尝酢时,不待童子送上酌饮之具,皆已伸指蘸取而尝的模样,使得整个画面洋溢着率真、痴绝等文人雅士真性情之态。

 

嵌福禄寿喜盒铜珠宝内胆

清道光十九年-光绪十八年(1839-1892年)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市松江区圆应塔塔刹宝珠内发现。发现时套在木中心柱上,外套铜宝珠。筒壁周围镶嵌有银鎏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盒,铜“福禄寿喜”盒,以及金、玉等质地的寿星、观音、魁星、韦陀、罗汉、无量寿佛、阿閦佛、禄官造像等。其中,禄官背后有一银牌,正面刻供养人姓氏,反面刻“大清光绪十八岁次壬辰巧月吉日”。宝塔内胆上可见儒、释、道多家人物形象,是清代江南地区多种信仰并存的体现。

 

计元儒琴

明   上海博物馆藏

 

此琴为晚明斫琴名手张敬修造,仲尼式,蚌徽。琴背面发蛇腹纹,底面为行云流水纹。琴背项下阴刻篆书“明计元儒先生遗琴,雨生得于白下”。

 

浙江海宁皮影人

清末民初   上海博物馆藏

 

浙江皮影制作材料初为羊皮,后用黄牛皮。影人分六个部件:头部)头帽相连、上身、下肢(连脚)、上臂、前臂(连手),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存南宋“绘革”之遗风。

 

红陶童戏像

宋   镇江博物馆藏

几何纹金笺洒金漆竹骨折扇    明    上海博物馆藏

 

金三畏    紫檀鸟笼

清末民初    上海博物馆藏

曹素功    牡丹图墨

清同治三年(1864年)

上海博物馆藏

 

 

古文字会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如青铜、货币、印章。我看了三年的黑白拓片,如今看到了实物,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不是照片可以概括的。放在这里的照片近300张,但在我手机中的照片是这里的三倍不止,给我带来的感动却是十倍不止。黑白的拓片没有颜色,尺寸也因印刷需要,被编辑调整过。在研究字形的组合与变化中,视觉焦点局限于一处,一切都是平面且单调的。当实物出现在眼前时,颜色、大小、形状,全都活跃立体了起来。原来青铜生出的绿锈竟然如此可爱,如同地缝中的青苔一样偷偷填满了一个小沟;原来印纽有这么多形状和姿态,可以题诗,也可以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原来景德镇的瓷器可以这么美,着实令我叹为观止。

 

我隔着橱窗的玻璃,凝望两三千年前的文物,两三千年前的文物也凝望着我。一面玻璃如同银河分隔牛郎和织女一样,分隔着我和历史。一切都很安静,仿佛橱窗里的空气也是和文物一同出土的,紧挨着,互相守候着一般。

 

在逛青铜馆的途中,我看到了五六个大概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们,由一位老师模样的带领着讲解各类器物以及铭文。我默默跟着听了一会儿,发现讲解得还挺专业,器物用途以及简单的字形讲得还挺对,也会通过使用“国学大师”网站查找相关资料。我心中的正暗自佩服这一群大爷大妈应该不简单,不是简单的旅游团时。一位张老师看我跟着他们走了有一段路,主动和我打招呼:“小妹妹你也挺感兴趣哇!”我连忙自报家门,是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眼下即将毕业。张老师热情地和我介绍了他们是老年大学的学生,专门学习古文字,其中有人供职于(或曾经供职于)上海博物馆的货币馆。他甚至将他摹写的晋侯稣钟的铭文资料送给了我,并邀请我加入了他们的微信群。

 

张老师摹写的晋侯稣钟铭文

 

总是听说上海人排外,尤其是老一辈更甚。而这几位老人家给我很不一样的体会。我相信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会轻易流露出轻蔑的神态。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与人为善的姿态;是活到老学到老,年近花甲依旧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态度;是摆脱俗气和无聊,用心追求最有价值的知识的选择。

 

在上海博物馆里,有年轻的父母带着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有情侣结伴而行,有携带专业器材拍照的摄影师,也有年近古稀互相搀扶前来观赏的老人家。各个年龄的人们带着不一样的心态和故事。上博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是幼时的启蒙,或许是走马观花的消遣,或许是年迈捐赠者的美好回忆,也可能是想我一样,出于对于专业的热爱前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来到上博,这都是优质文化对于日常生活的传播与渗透。

第一天逛上博实在没什么经验,光顾着追随自己的兴趣,没顾上腿脚的劳累。等到了晚上才听到了腿脚的疲劳的呼声,在黄先生给我按摩腿脚的过程中,十点多就睡着了。第二天再来时我就有经验了,没等腿脚的抱怨,主动适时寻找机会休息,甚至在馆内二楼的茶室喝了一杯咖啡,品尝了一只莲花酥。第二天傍晚回到家里时,黄先生连说我的状态和昨天完全不一样。

 

莲花酥

 

遗憾之处在于最近上博三楼的中国历代书法馆更换了展品。在导览图上写着70余件展品中包括有甲骨文、金文、竹简、石刻,和囊括“二王”佳作在内的名家真迹。可实际参观时,是一位书法家的个人作品展。工作人员说个人特展会延续两个月,这意味着这次我彻底与(甚至不知是否会展出的)上博简无缘,也意味着留下了下次我再来上博的机会。

 

这次来上博实在是为了追求速度,完成逛完展馆的目标,过于走马观花了。其实每个展馆都值得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好好看看文字解说与实物,好好听听导览的语音,更加仔细用心体会。

 

下一次总是好的,总是令人期待的。那就期待下去吧。下次再见吧。

 

 

声明: 本站内容为网友自行发布,相关版权(包括不仅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归属原作者所有。在未征得本站或者原作者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视频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旅游攻略

游记 | 北京5日游

2024-8-17 17:10:25

旅游攻略

游记 | 潮汕4日游

2024-8-17 17:17: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这将关闭于 0

在线客服
途川户外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2024-09-19 20:00:08
您好,川西,西藏,青甘大环线,新疆,云南精品小团自驾游报团/拼车/包车/租车/定制旅行等服务产品,全程无购物,无任何套路,随玩随停,沿途旅拍,如果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您的工单我们已经收到,我们将会尽快跟您联系!
取消

选择聊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