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7月14日 第二天
2021年7月14日,是我们来到木垒菜籽沟的第二天。这一天,我们观日出,品房东蒸得木垒特色馒头,游览了英格堡乡、马场窝子村、菜籽沟村达坂沟的孤独泉,并确定了下一个目的地-东城镇的沈家沟。
2.1 又见菜籽沟的晨曦
7:00起床,和G、B女士相约去登山拍日出,走到半山腰,B女士体力不支不上了,G女士留下陪她。我看着即将升起的太阳,好像是战士听到了冲锋号,忘我的来了一次激烈地冲顶运动。当我气喘吁吁地登上山顶,太阳已经升起。
冲顶的时候没有注意脚下,下山时才看到自己的鞋子上、裤腿上都沾满了带刺儿的草籽儿。G、B女士还在原地兴致勃勃地相互拍照,看到此番情景,不由令我感悟到:旅途中,选择旅伴非常重要,不同的旅伴,将决定着不同的旅行质量。与阳光积极的人为伴,一路上尽是欢声笑语;反之,与阴暗消极的人为伴,大家的情绪定会是一蹶不振(图1-图3)。
图1
图2
图3
2.2 木垒的特色馒头
9:00,小赵给我们提供的早餐是:热馒头、两盘素菜、鸡蛋和扁豆汤。
用过早餐后,小赵开始蒸馒头。她做的馒头真大,一个顶市场上的4个馒头。她把揉好的生馒头一个个的放进笼屉里,该上笼屉了,她一个人没法儿弄,就喊我帮忙。总共四个笼屉,合在一起份量可不轻,感觉足有30公斤重(图4-图5)。
图4
图5
据小赵讲:她蒸得是木垒特色馒头,发面要用小酵头做引子,揉面则是决定馒头好坏的关键步骤,要每间隔一段时间揉一产(遍),如此循环反反复复的要揉5产。揉面的功夫不到位,就蒸不出像样的馒头。因此,她昨晚一歪息(夜)没睡觉。
“手里头的活儿没干完,睡不实落。”她说。
我走进她家厨房看到,案子上还有几十个待蒸的花卷。
她的馒头和花卷足足蒸了3个多小时,直到12:00才蒸完。
起笼后,她先是把热馒头和花卷倒进筛沙子用的大筛子里,待馒头稍微凉点儿,她又把它们放进几个大筐子里,再把筐子搬进凉房子,让它们慢慢的降温。
等她把这些事情忙完后,她对我们说:“现在,我要到乡上做核酸了。”
“反正我们也没啥事,干脆,我们陪你一起去乡上。”
“那太好了!中午我请你们在乡上吃牛肉面,就不用在家做饭了。”她说。
我们心想:“牛肉面哪里吃不到,我们就是来吃你做的乡村饭的哟。”没人搭腔。
2.3 马场窝子村
英格堡乡距离菜籽沟少说也有20公里,如果小赵打车去的话,来回也得花近两小时时间在路上。
车到了乡上,我们把小赵送到乡卫生院门口,我们则去了离乡政府最近的“马场窝子村”。
图6
图7
图8
2.4 寻找大地浮雕
14:00,我们和小赵一起回到翠英农家客栈。
她问:“中午你们想吃些撒?”
我们答道:“这几天尽吃得面食,今天做米饭炒菜吧。”
“吃撒菜呢?”她接着又问。
“看你家地里的芹菜长得不错,就炒个芹菜,再炒个土豆丝。”我们回答。
小赵手脚麻利的先是淘好了米,把米倒进电饭锅里,按下启动按钮;接着到地里拔了一把芹菜,取出3个土豆和1块儿冻羊肉放到案子上。然后,她对我们说:“饭焖到锅里了,菜和肉也都放在这大些呢,一会儿你们个家炒一下。我困的实在不行了!”
说完她就不见了,应该是去哪个房间睡觉了。
没得商量!这顿午餐红案子上的工作,只好由我们自己来完成了。
饭后,稍作休息,我们又驾车前往一个叫“大地浮雕”的景点。我们按着路标指引来到一个石标处,石标上写着“孤独泉”三个字(图9);木栈道旁边立着个木牌,上面写着“极目亭“(图10)。
图9
图10
我猜想,到了“极目亭”就能够看到“大地浮雕”了。于是,我和G女士沿着木栈道向山顶走去,这座山很陡,行走也比较艰难,当我们行走至整个路程约2/3处,“极目亭”所处的山头举目可见时,遇见了一个羊倌,经询问,他告诉我们,这里是达坂沟的一处观景台,“大地浮雕”还在另外一个地方。他用手给我们指了指前面的一个斜坡,上面也是金黄色的一片,接着说,就在那片麦子地的边上呢。
我们接着问他:“大地浮雕”是什么样子?
哦!原来是这样啊!是文人们玩的文字游戏……
见不到真佛,我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没了动力。前面的“极目亭”也不再想去了,顺着原路返回——下山。
由此看来,木垒伴山公路的标志还是有点模糊,让我们跑了不少冤枉路。
晚上回到翠英客栈,偶遇4位年轻的女教师,她们是到奇台参加同学聚会的,提前一天来菜籽沟消遣一下。她们毫不犹豫地要了两个标准间,还点了一个大盘鸡220/只。她们的消费理念和胃口令人感叹不已——年轻,真好!
四位老师中有一个高老师,她给我们推荐了一个叫“沈家沟”的村子。
据她说,今年端午节她曾在那里住过几天,她感觉那里的气候和风景不比菜籽沟差。
于是,我们动意:明天换地儿——去“沈家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