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走在北京的北墙上

长城是如何防护京城的

虽然2008年就登过八达岭,但我直到今年才真正追随它所代表的明代北京长城。也正是追随明长城,才使我真正走到了北京郊外。今年四月份的明长城辽东之行,从辽东穿辽西走廊,过山海关,进入明长城蓟镇的镇守区域,在金山岭、蟠龙山和榆木岭长城徒步了两天。

这次则是正式进入京师屏障的重中之重——明长城宣府镇和大同镇军事辖区,从居庸关以北一路西行直到大同。《吕氏春秋》说的天下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宣府到大同这一段就占据了荆阮(紫荆关)、句注(雁门关)、居庸三个。

《明史·兵志》对明朝沿边设镇的原因及其九镇的分布有一概括性的论述:“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长城跨越10省,全场8851.8千米。

明嘉靖二十一后随着防务加重,明朝又在九边主干上析置众多新镇。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嘉靖年间在京师西北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万历年间又从蓟镇分出山海镇,从固原镇分出临洮镇,形成九边十三镇格局。

明朝北部边疆的“九边十三镇”防区格局中,宣府镇和大同镇自始至终都是重中之重。明代万历年间边防重臣杨时宁编著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开篇即称:“我国家定鼎幽燕,迫近胡虏,设险据胜以固封疆。凡为边有九,其最重而称要害者,莫如宣与大。”即是这片京师西北区域要害地位的明证。

在明代“九边十三镇”中,宣府镇东接昌镇,西接大同镇,南接真保镇。宣府镇辖区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镇内长城及军堡墩台等分布于张家口市的怀来县、赤城县、涿鹿县、下花园区、宣化县、宣化区、桥东区、桥西区、万全县、怀安县、蔚县、阳原县,保定的涞源县、北京的延庆县等地。

由宣府镇和临近的昌平镇、蓟镇三镇的长城组成了京师北防线,包括以北京延庆的四海冶卫所为分界点的外长城和内长城,是拱卫北京的两大链条:

这道防线东起今河北秦皇岛市,西到张家口市以西,由包括边墙、军堡、关隘、烽燧、军驿等不同设施的内外两道长城构成。其中外长城东起北京延庆四海冶,向西北过河北赤城、宣化、万全,到怀安以西;内长城东起秦皇岛山海关,经承德宽城、兴隆,过北京密云、怀柔、延庆,向西进入张家口怀来,再向南延伸至保定西北部,我们所熟知的八达岭、居庸关等都是内长城的组成段落。京师北防线全长一千多公里,由东向西呈弧形展开,犹如巨碗,将北京扣在正中。

按现代的目光来看,宣府镇集合了北京的多个卫星城,学者王玲在《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书中说:“它们是首都的屏障,从各方面辅助着北京,北京又提携着这些城市,影响着它们的发展。历代王朝都十分注意这个层次上的主要城市。假如把北京比作一颗最明亮的星,它们就是环绕在北京周围的主要卫星城镇。在它们的周围,又有一群更小的县镇,像更小的星体被它们所吸引,环绕在这些中等城市的四周。”

在宣府镇军事辖区内,长城墙体长度千里,层叠密布,严防死守。最北的外长城东起自四海冶所(北京延庆区四海镇)与明昌平镇渤海所(北京怀柔区渤海镇)分界处,西止于西阳河堡(河北怀安县西阳河村)与明大同镇平远堡(山西天镇县平远堡村)接界处。

跟其他军镇长城墙体不同,宣府镇的长城墙体明显更窄薄,顶部难于行走,更无法行马。现存墙体主要包括石墙、土墙和联墩(即密集的墩台)。以石墙为主。

明长城宣府镇压力最重,修筑边墙最密集,号称有九重。素有大边、二边、内边等说法。宣府镇在四海冶接蓟镇长城,西至西阳河南马市口连大同镇。上、下西路长城、上北路长城、中路长城、包括今北京市境内的东路长城都称大边,或称外长城。在大边之内,一些地势险要处又修筑有间断长城,主要集在下北路,称为二边。从居庸关到宣府镇南路,塞垣长城的墙体减少,有众多的墩台、火路墩等工事,环卫和连接各城堡,俗称为内边,第三道防线。在一些重要地段,长城边墙多处重叠,层层设防,称为九重不是虚说。

由于八达岭实在游客挤挤挨挨,我们此行不进景区,而是直接从八达岭开始北“巡”明代的京师北防线。毕竟,八达岭得名原因之一即是四通八达,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市区。

除了军事防区和长城墙体之外,整个长城军防体系必不可少的是守土守墙、驻兵屯田的军堡和附属的墩台。明代的九边镇戍体系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推广,军堡最终形成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5种从高到低的级别。大部分中下级军堡分属于整个边镇区域内部的各个“路”。宣府镇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以镇城宣府为中心,各路城堡据守四方,各自分守一段长城墙体及关联的关塞、隘口、烽火台等长城附属设施。

到明代后期,宣府镇全镇辖城堡 74 座,分 8 路防守:东路、上北路、下北路、中北路(后称中路)、上西路、下西路、南路,另在进入京师的要塞口居庸关外增设南山路。

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成书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宣府镇东路辖区是宣镇左臂,东至四海冶火焰山90里,西至鸡鸣驿180里,南至南山灰岭口15里,北至靖胡堡30里,分边自四海冶至靖胡堡,沿长180里,边墩152座,火路墩168座。

延庆城区即是宣府镇东路防区的延庆州城,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土木堡也属于宣府镇东路防区。

公元1449年,轻率冒进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宣府镇土木驿堡遭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的蒙军俘虏,史称“土木之变”。在“土木之变”中,蒙古瓦剌军队就是先攻破了宣府镇上北路和东路,以此为阵地形成了对明英宗率领的明军的包围。

至于南山路,则是明代皇陵的门户,南山以北的宣府、大同各路辖区是明人眼中的“陵寝之外户”:

(明)皇陵以北虽然有宣府镇东路等属路镇守,但在明人看来,仍显不足。南山地区特别是岔道城以东到火焰山一带,山势连绵、险峻,林木茂盛,非常适合设险据守。因此“南山内拱京陵”这一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和政治地位逐渐凸显。尤其是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是继“土木之变”后百年来明廷面临的又一次严峻的边疆危机,这次“虏从潮河川内犯,由镇边城溃垣而出”。此役过后,南山防线的建设正式进入明廷视野,并逐渐加以重视。……到万历三十一年,经过历任总督、巡抚的修筑,南山防线已经十分完备了。包括营城25座,寨9座,敌楼160座,敌台266座,城堡1座。

南山军事辖区范围东起四海冶火焰山,西至合河口、龙爬山。

南山防线以岔道城为界,大致分为两种防御形态。岔道城以东到火焰山以连续性墙体为主;岔道城以西到合河口以联墩为主。只是在大山口城附近有少量的“大墙”。至于其他地段,则大部分无墙体。

今天的行程主要就沿着宣府镇8路之中的东路和南山路“巡边”。

01

早晨八点半,从延庆城区向东,秋雨淅沥,G234国道北侧青山蓊郁,南侧村镇井然。

车行约二十分钟,到达妫水河谷中的永宁古城。这里临近京师北防线内外长城的分界点,是宣府镇东路辖区的路城,即指挥中心。宣府镇副总兵也驻扎在永宁城。

土木之变中,宣府镇上北路沦陷后,东路防区的永宁城、怀来城守军也纷纷溃散。占领上北路和东路防区的蒙古军队趁势切断了明英宗亲征大军的水源。

永宁古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城区以东18公里处,雄踞于燕山的重峦叠嶂之间。唐代隶属于儒州(今延庆区),名为寒江城。辽金时期,寒江城毁于战火,到明代仅留下城中地标建筑玉皇阁。从阁上远望,北边是燕山余脉缙阳山的最高峰,南边是通往明皇陵和京师必经之路。史料记载,永宁城处于京师龙脉之上,为一方风水宝地。

永乐十一年(1413),朱棣率军巡视北部边防,驻跸在长城以北的团山,他登高远望,看到隆庆地区(今延庆区)群山环峙,土地肥沃,当即决定复置元代隆庆州,并于次年在团山下的“中所屯”(也称“终食屯”)设永宁县,取《尚书》“其宁惟永”之意。永乐十三年(1415),开始设置永宁卫并驻扎军队,纳入京北军事防御体系,拱卫着京师和皇陵的安全,成为军事防御的要冲,被誉为塞北“国之藩篱”。

永宁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由阳武侯薛禄统兵筑成。据清乾隆《延庆州志》记载,永宁城址平面呈正方形,砖砌城墙,周长“六里十三步”,为 3026 米,高“三丈五尺”,为 13 米。永宁城设有 4 门,城门上建有谯楼。4门均建有瓮城和护城河。城的四角建有角楼,谯楼与角楼之间还建有8座旋楼。作为军事重镇,永宁城驻军最多时达8856人。

永宁城城墙已经拆除,但古城架构仍在,东北角角台残存。城内是明代军堡中典型的十字中心街格局。钻进一幢幢砖瓦村屋间的小巷,就置身于永宁古城之中。

永宁古城遗留的可观古迹是城中心的玉皇阁,高近三十米,但古城更大的亮点是火神庙。

火神庙始建于明代。根据考证,明永乐年间,这座火神庙曾是祭祀军旗的旗纛庙。庙宇曾经当过仓库,庙场曾经当过演兵场。宣德五年(1430年),都指挥使韩镇在城西北角新建了一座旗纛庙,并将校场迁至那里,这里才改为火神庙。

这样一个军转民的小庙,院门很小,院子也不大,二合院形制,红墙青瓦,院内空荡无人。正殿就三开间,左右各一间侧殿,坐北朝南,殿内供奉火神,左右各两位弟子侍立。

比起已无人信仰的神祇,这座小庙更引人慕名而来的是它留存的艺术。

横梁上的彩绘太极图典雅大方,左右两壁彩绘斑斓,这就是著名的火神庙壁画,万里长城沿线唯一绘有长城作战场面的壁画。

火神庙现存壁画绘制于正殿的东、西山墙及北檐墙。庙宇正殿东、西两山墙绘有《争战图》和《得胜图》壁画。这里有万里长城沿线唯一一幅绘有明代长城下作战场面的壁画,包括军事装备、兵员配置、火炮兵器、军乐队。

“恢宏壮观的明代战争场面,对于研究明代的军事思想、军士体制、军队建制、武器装备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延庆地区作为南北交融之地和军事防御要塞的真实写照。”

东面墙壁上的争战图最为珍贵,除了清洗过特殊时期涂抹的泥灰,没有进行当代修复,观感原汁原味,颜色丰富而古朴,线条流畅细腻。

仔细观赏,上方红发火神骑着飞龙,怒目飞舞,下方一队队服色各异的明军从城门口驰骋向前,奔向远处的烽火台,军旗猎猎,军炮齐鸣,刀剑矛锤挥舞,军士勇武拼杀,虏兵惊惧逃散。巨细兼备,刻画细腻,好一幅长城脚下破虏图。

西面墙壁上则是对应的凯旋图。得胜后大军回城,火神飞舞,神情欢悦,军士也面带微笑,缓步并辔而行,城门前鼓吹热烈。两面墙并立呼应,让人感觉恍如走进了一条明代的时空走廊。

02
上午十点从永宁古城沿延琉路继续向东,路过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除了长城之外,延庆也值得地质爱好者走访。路旁还有永宁城下属的刘斌堡、黑汉岭堡,但遗迹所剩无几。一片片向日葵、薰衣草、野菊把这条古道左右装点得鲜妍美好,是京郊的宁谧乡村风光。

约半小时后路过四海冶所城,这是宣府镇东路最东侧的城堡,现在还残留城后半山上的墩台护城楼,其他无太多可观之处。

过永安堡转向小路,三公里后到达火焰山下。今天的第二个目标是延庆108号敌台,又称九眼楼。嘉靖时期,这里是宣府镇与蓟镇的交界处,属于宣府镇东路四海冶所管辖。

九眼楼原先是一座墩台,现在的空心敌楼建于大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3年)。九眼楼地处延庆怀柔交界处、海拔1141米的火焰山主峰,地势险要,向东接黑坨山,向西俯视营盘,向南与箭扣相联,蓟镇、昌镇、宣镇的三镇长城从东、南、西三面汇聚于此,是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北京结」。

也正是因为突出的军事地位,九眼楼是万里长城之上建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敌楼。楼体平面为正方形,基础由条石垒砌,条石上为城砖砌筑,空心结构。因年久失修,上层敌楼已不复存在。在每边长约二十米外墙上,设有九个箭窗——九眼楼也因此而得名。只是原先即使保存最完好的东侧,残存的箭窗数量也已不足九个。2013年开始的修缮工程恢复了九眼楼东、南、西三面的「九眼」。

上午10:40进入景区,几乎没有游客,广场上立着嘉靖年间宣大总督翁万达的石像,翁万达主导修筑了明代京师北防线的外长城。此时我就身处内外长城之间。

景区步道绿树成荫,溪水潺潺,信步向前仿佛在郊游。

沿步道登山。气喘吁吁攀行约1500米后,11:23到达火焰山营盘遗址。这是北京境内海拔最高的一个长城军堡,海拔约1050米。军堡依山势而建,堡内经过考古发掘,门匾也是挖掘出土后复原的。西城门门洞低矮狭小,城砖新旧拼接。

躬身进城,城内倒是开阔,残留各处营署基址。

山顶有真武殿和狐仙庙两处复原建筑。站在殿前南望,脚下是外长城,近处横亘着著名的箭扣长城,从接次墩以南开始的昌镇自北向南与之交接,这就是著名的长城险处“鹰飞倒影”,也即是“北京结”。
以北京结为中心的T字形长城都属于明代昌平镇,更远一重山脊上的长城则归属蓟镇,因此,此处确实是三镇三条长城交会并行,蔚为壮观。从火焰山营盘沿长城向南徒步七天左右可以到八达岭。

从火焰山营盘向东继续攀山约三百米,终于爬上整个明长城尺度最大的一个敌台——“万里长城第一楼”九眼楼。跟其他军镇的墩台相比,宣府镇的敌台分布稀疏,但高大坚固,眼前的九眼楼就是最佳例证。
九眼楼原本是双层,现存只剩下一层,展示牌介绍高度为7.8米,每边为13米。下部砌石条,上部用白灰砌青色城砖,楼顶为砖砌券拱式结构,整体形态十分美观。

九眼楼在明代称为火焰山楼,当时就是著名敌台,一是它在一面墙上排列九个箭窗,在明代敌台中独一无二。二是它一脚跨三镇的独特地位——三道长城交会的“北京结”所在。“登火焰山望之,而神京在前,宫阙在目……东顾而蓟镇在左,西顾而昌镇环右,龙之蟠,虎之踞,美哉!”

自明代以来,高官显贵、文人墨客多来登临,留下了大量碑碣。考古出土后现在在楼下步道旁还保留着数块石碑。

站在九眼楼下南望,绿潮澎湃,一山放过一山拦,近处是箭扣长城,远处是蓟镇长城,一汪雁栖湖嵌于其间,更远处云山雾罩下是北京城,老天心情好的时候,站在此处能看到国贸的水泥森林。

可惜,因为路远山高,游人寥寥。

03

临近中午一点,沿永西线向西前往柳沟古城——宣府镇南山路路城,即南山路指挥中心所在。南山路参将驻守柳沟城,辖岔道城、榆林驿堡及营寨若干。

车程约一小时后先到达柳沟村。农家乐、民宿、“醉美井庄”的旅游标示牌很热闹,看起来此处旅游发展得不错。午饭在64号院吃一顿此地著名的豆腐宴。最初叫火盆锅,一桌大小盘碗碟锅各色荤素菜肴,其中包括各类豆制品,吃完可以续盘。有点自助餐的感觉,按人收费,每人60元,三位以上每人52,倒是价格实惠,但味道只能说尚可。

午饭后下午14:45去临近的柳沟古城。

据《中国长城志》介绍,明嘉靖四十年、四十五年,为内拱京陵,在八达岭外岔道南山地区,设置提调南山参将,驻柳沟口,专辖东起火焰山营城(今北京延庆四海镇石窑村东2500米),西抵合河口(桑干水与妫水河汇流处,今官厅水库西南),南山一带边墙营堡。统墓兵3000名防守,拒敌于关外。除兵力部署外,朝廷每年派武官2名、御史2名,巡阅居庸、山海等地。

宣府镇下的路城均设在各路最为险要之处。
南山路柳沟城扼守着柳沟口,是居庸关城外的又一道防卫。《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对柳沟城区位的判断是:“本城乃本边适中之地,西南皆沙河,东北则平坦,虽称冲口,而设关筑关,绸缪甚密。”看起来,柳沟城虽然地势平坦,但防守十分严密。

《明实录》、《宣镇舆图说》、《延庆县志》等记载,古城始建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设有四门,现只存北门瓮城一座。明朝时期,作为居庸关一重要门户,设驻军把总属,担负着明皇陵(十三陵)的防务重任。

柳沟城位于今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柳沟村,始建于明隆庆元年,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5)增设北关,后被废弃。现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40米,设四门。南山路参将驻扎于此。援兵即旗军3318名,马208匹。设操守,领辖在册官军261名,马仅4匹。不辖边墙、墩台。

柳沟城最初修建于长城内侧,万历二十四年(1596),在边墙外侧增设北关,致使柳沟城横截长城。这原本是柳沟城的一个独特之处。

柳沟城的另一个特点是站在城西山头俯瞰柳沟城及其东西两关,整体形态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据说朱元璋巡幸北方,走到柳沟,见此地山清水秀,柳沟古城形似一只凤凰,于是赐名“凤凰城”。

但如今的柳沟古城已经其实难副,看不出原来的凤凰于飞形态,南墙完全拆除,东西两墙也断断续续,北墙只残留低矮的一段,原本骑跨的长城也不见踪影。

走进北门瓮城西门,瓮城墙上绿草蓬勃,瓮城内做了停车场,空间足够停十多辆车。

北门门洞还很完整,墙砖新旧拼接,地面重新铺设车道并抬高。从城门内马道上城西望,远处草木葱茏之中几个土墩隆起,那就是柳沟古城残留的土长城。

柳沟城在明代原本并不管辖长城墙体和墩台,但2021年北京当地考古发现这里有一段土长城,据说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土长城。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柳沟城图中描绘了柳沟口筑障墙暗门一道。但现在也已经找不到痕迹。

04

从柳沟城沿G110国道向西去下属军堡岔道城,岔道城紧临军都陉的北出口,离八达岭两公里左右,相当于八达岭和居庸关一条防线的北门。明代除大规模修建居庸关城外,向北修有岔道城、居庸外镇(八达岭)、上关城,向南建有南口城,使20千米的军都山关沟形成整体性防御,并将防御范围向四周辐射,东至黄花镇,西至紫荆关,以成坚固防线。

岔道城得名即因为岔道。它守在一个三岔路口:一条通往宣化、张家口方向,另一条过延庆、永宁古城通往赤城方向。

岔道城也是南山路东西两个防区的中间点,明代人称为岔东和岔西,东西两区的长城形态显著不同,岔东是连续长城墙体为主,岔西是连续墩台为主。

车行约二十分钟后,进入岔道城所在地岔道村。

一路旅游宣传画、旅游大巴、民宿店招气氛热烈,看来此地的旅游业比柳沟有过之而无不及,难怪据说这是北京延庆最富裕的一个村庄。

岔道城形状不规则,沿着交通干道自西向东铺开一弯聚落。嘉靖三十年以前这里是自然形成的民间聚落,后来被政府收编为军堡。

沿西门外凹凸起伏的古道朝东走去,八达岭长城就在远处青山脊背上。步行约三百米,到达古城西门外。西门外瓮城已经残破只剩一半,西门城墙还大致完整,角台也挺立着。

古城就是古镇,主街就是商业街,左右是仿古建筑,其中复建了城隍庙、衙门等,除此之外就是各类民宿、超市、餐馆。工作日没有什么游人。几个工人在修宣传墙和花坛。

走到古城东门,城墙一半完好,一半垮塌,芳树杂乱,喇叭花开得正艳。从登城马道上楼,向西回望,数个墩台牵着长城,包砖已经无存,只剩土芯。与此相对的八达岭长城则修筑得高大宏伟,棱角分明。

东门外护城河已经干涸,南城墙保存状态很好,残高五六米,除了顶部包砖较新,底部是明代旧砖。

05

临近下午四点,从岔道城向西上G6高速朝张家口方向,接下来就要去著名的土木驿堡。

土木之变时,明英宗以数量数倍于蒙古瓦剌部的大军,为何会步步败退,最后退入一个小小军堡,沦落到数万将士阵亡、数百重臣死难、皇帝被俘?历史上众说纷纭,广泛流传的说法是皇帝被亲信太监王振怂恿,仓促出征,无功而返,又因为王振怕大军踩踏了家乡蔚州的庄稼,于是没有采纳大臣意见从紫荆关回京,而是选择了错误路线从大同到宣府,于是落入了蒙古军队的包围圈,还有王振为了等待后军辎重车辆导致行军迟缓未能及时逃入更大的卫所而不得不退入小小土木驿堡的说法。但明英宗复辟以后,又给王振恢复名誉,称他“死于王事”,是否当时的回师路线已是无可选择,历史有无数这样的隐秘,无法复盘,无法重来。

临近官厅水库,进入河北张家口怀来县地界。混沌的水库岸边,风车繁忙,一百多岁的京张铁路老桥墩廉颇老矣。

下午四点半,到达G110国道旁的土木村。土木驿堡就在村中。

只有东门区域还保存较好,左边还是土墙,右边经过现代包砖,都还比较高大,但中间城门已经荡然无存。
走进城门就是主街,但跟刚才的岔道城差异非常大,两侧就是红砖砌成的村居民房,秋风卷起一股鸡粪味。老阿姨摇晃着腿脚在屋门口拔了一把葱,疑惑地看着我们走过。小巷里,蓬草占据的荒屋精细的砖雕还完好。如此著名的一个古堡,完全没有旅游开发。

徒步向西三四百米,进入服务中心大院,大院右侧一处不起眼的拱门通往显忠祠,即是明代土木之变后景泰初年为祭祀土木之变死难诸臣将士的祠堂。后年久失修倒塌,万历年间重修。清初毁于战火,康熙五十六年再度重修。

斑驳木门紧锁,请广播站老大爷来开了门,院内荒草丛生,简陋的砖房砌起一间正殿一间厢房,香炉冷寂多年。走进正殿,三面墙壁上模糊画着一个个牌位。展板介绍,冯玉祥任张家口督办时曾莅临祭拜。看起来这么多年再无人祭扫。

06

下午五点离开土木驿堡,沿京藏高速向北,路左边路过了沙城堡,出八达岭之后这一路上在桑干河谷掠过一个个军堡,榆林堡、土木堡、怀来城、保安新城……都扼守着这片在明代被称为顺圣川的山间河川,一百多岁的京张铁路和新修的京张高铁也穿过这里奔驰向西。

今天最后一处目的地——鸡鸣山,就在平坦的河川中突兀耸起。

全国叫鸡鸣山的地方不止一处,最著名的大概就一南一北两座,南京鸡鸣山与宣化鸡鸣山。宣化这座鸡鸣山位于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与怀来县交界,海拔1140米,但在一片谷地中突兀崛起,有“飞来峰”和“塞外小泰山”的美名。

关于鸡鸣山的来历有一个当地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下花园周围都是低凹的河川地,洋河水由西向东缓缓流去。有一年,这里下了一场罕见的雨。那雨大一阵小一阵,整整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泛滥,淹没了土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叫苦连天,愁得没一点办法。只好祈求老天爷睁眼降福,免去灾难。观音菩萨知道后,派了她的弟子吕洞宾前来治水。

吕洞宾手擎一颗避水珠来到这里,见洪水仍在上涨,眼看成了一片汪洋,便将手中宝珠扔到洪水中,当下洪水打起旋涡。说也怪,眨眼功夫,那洪水好象钻入地井一样,立刻退了下去。接着,只见金光一闪,在避水珠投下的地方凸起一座孤峰。这孤峰就是现在的鸡鸣山。

除了神话传说,鸡鸣山见于史书也早在两千多年前。

鸡鸣山最早的名字叫磨笄山。据《魏土地记》载:“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代王夫人磨笄自刺而死,民怜之,为立神屋于山侧,故名之为磨笄山。”传说中晋国大夫赵襄子夺取代国,代国夫人是赵襄子的姐姐,回晋国途经此山时得知代王被弟弟所害,悲痛欲绝,拔下头上今笄自杀身亡。当地民众因而建代夫人祠祭奠,这座山也就被称为磨笄山了。后来因为周围常有鸡鸣,又改称鸡鸣山。

《怀来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东突厥犯中原,边民不得安宁,太宗李世民亲征,驻跸此山,夜闻山上有鸡鸣声,故称鸡鸣山。公元1422年三月,北征蒙古阿鲁台部的明成祖朱棣也率军途经鸡鸣山,四月到达龙门。

此外,传说北魏文成帝、唐太宗、辽圣宗、萧太后、元顺帝、明英宗等都曾登临鸡鸣山,康熙在三十五至四十五年(公元16961706年)的十年间,曾四次驾临下花园,两次登临鸡鸣山。他休息过的“卧龙石”如今完好无损。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和光绪西逃途中也留宿鸡鸣山下。

南京鸡鸣山上有南朝第一寺鸡鸣寺,张家口这座鸡鸣山也是佛道名山,是汉传佛教南宗七祖慧思的道场之一,历朝历代在鸡鸣山修筑的寺观庙宇上百间,著名的有山神庙、观音院、永宁寺、玉皇阁。

因有“小泰山”美名,鸡鸣山上也有碧霞元君祠,也有南天门。

种种美誉胜迹堆砌出这样一座京北名山。果然远远还没下高速就一眼看见,如同一座祭坛,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另一座像祭坛一样的山——香格里拉的白马雪山主峰扎拉雀尼峰,扎拉雀尼峰是黑铁色,鸡鸣山是苍绿的。

但我们这次不是来登鸡鸣山,而是来看鸡鸣山下的鸡鸣驿城。一年多以来我走过明长城数十个大小城堡,以军事防守职能为主,但物资供应、信息传递也是军事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分支,不少城堡与驿站合而为一。今天来到鸡鸣山下,算是第一次专为长城驿站而来,而且邮驿传递的职能超过了军事防守的职能。

据长城学者研究,宣府镇的主干驿路连接京师与大同镇,宣府镇境内的主要驿站包括:榆林驿——土木驿——鸡鸣山驿——宣府驿——万全左卫东关驿——怀安卫东门驿,各驿相距约为六十里。在驿路主干之上,还有分支,联系宣府镇内的各个主要卫所军堡,保障日常的军需运转。

在这些驿站中,鸡鸣驿是特别的:

鸡鸣驿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最富有特色的邮驿建筑群。20016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1113日,所在村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北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

鸡鸣驿是明永乐年间,京师北路的第一大驿站。该驿因山得名,因驿设城。驿城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城垣周长近2千米,高11米。马道为驿马进出的通道,南官道是当年驿卒传令的干道。驿城设东西城门,上各筑越楼。四面墙体均筑墙台,北墙正中建玉皇阁,南墙正中筑寿星庙,城四角分筑角台。东西城门外还建有当地称为影壁、瓮城的挡水墙。

城内五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大致将驿城分为十二个区……驿城还分布有泰山行宫、文昌宫、龙神庙、财神庙、普渡寺、城隍庙等佛、道、儒教寺庙建筑……当年的鸡鸣驿商贸发达,文化繁荣,仅当铺就有6家。

鸡鸣驿城被誉为我国邮驿考古和机要考古的活化石,在古代建筑史、古代交通史、古代军事史,乃至世界邮驿史的研究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鸡鸣驿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前朝基础上修筑,其既是负责传递军情的军驿,又是来往商旅休整的经济重镇,还是一座具备军事防卫功能的军堡。鸡鸣驿是中国现存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代军驿,也是京师北防线中的重要节点。

按《宣达山西三镇图说》,鸡鸣驿堡是镇城入京要路,自镇城到鸡鸣驿约60里,鸡鸣驿正北达龙门,西北通赵川。蒙古军从两路入犯,驰骛东南,则鸡鸣驿必受其害。鸡鸣驿与榆林堡、土木驿堡合为拱卫京师的三关。而且,跟宣府镇大多数军堡驿站分属各路辖区不同,鸡鸣驿是“不属路”的,跟整个宣府镇指挥中心/镇城宣府一样傲然独立。

鸡鸣驿古城也保存比较完好,四面围墙完整而且古朴,只有顶部垛口新修。东门、西门也保存下来。站在东门下仰望,城墙高大坚固,门洞高耸,横额刻“鸡鸣山驿”四字,除此之外没什么装饰,比较朴素。

走进城内,主道十分开阔,左右建筑比岔道城更原生态。城内占地面积约300亩,大小街巷纵横。

来不及看东门左侧的邮驿博物馆,转向小巷进泰山行宫。古朴而精巧的小庙,正殿内供奉碧霞元君,左右是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
三面墙壁上布满清代彩绘壁画,描绘碧霞元君得道成仙的过程。一个老道士守在殿内,不能拍照也不能靠近。比起上午在永宁城马神庙所见的明代壁画还是逊色许多。

又换一条小巷,颓废的木梁,荒弃的院墙,剥落的泥墙,暮色中或倚或蹲的大爷,都在诉说这座老城的岁月。
文昌宫看起来也很老了,松柏森森,青金石匾额幽蓝,浑然如垂暮老人安坐,朝你轻轻一瞥,目如深井精光内蕴。

另一条小巷的一排民房之间夹着龙神庙。正殿分前后殿,前殿供奉龙母,左右墙壁上分别彩绘出宫行雨图、雨毕回宫图。龙王、雨师、虹童、雷公、电母、判官、四目神……如同天女散花。

大概只有通过这些留存至今的壁画,我们才能看到古人是怎么虔诚信仰着这些神祇,想象他们施法护佑人间的种种行为,他们郑而重之为自己建构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世界,真实和科学并不是一切的标准。

后殿供奉白衣观音。殿内左右墙壁也彩绘了壁画,只是年代更近,颜色显得有点艳丽。

财神庙临近西门,也是一座小庙,正殿供奉的武财神金光闪闪,左右是义财神和文财神。只有左侧墙壁上有彩绘壁画。

指挥署的砖雕也值得一赏。逃难中的慈禧和光绪就在这样小小的四合院中凑合过夜,滔天巨浪中,也不过一叶扁舟在风雨中飘摇。

回到东门,墙内侧墙面没有包砖只是涂泥。走上城墙,与鸡鸣山对望,青山如坛,绿野连天,青云黯黯。
按《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的记载,在明代,“本堡虽倚山带河,其险足恃,乃生聚渐繁,附郭流沙积石,即行道之人亦苦之。近山可耕者仅五十余顷,以故家鲜盖藏,仓乏储蓄。”也就是说,明代的鸡鸣驿虽然依山带河,但是耕地并不多,粮食产量不高。现在俯瞰城中,虽不算繁华,但也村居密布,是一座仍不失活力的古城。

洋河水从鸡鸣驿西侧南流,在不远处的朱官屯(即“合河口”)汇入桑干河,有了一个新名字永定河。

京包铁路从鸡鸣驿西南穿过,这是中国人近代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干线铁路——由詹天佑主持于1905年兴修的京张铁路,运煤车像一队乌鸦嘶哑着飞过。
06

走出鸡鸣驿,投进更广袤的暮色。调头重向东北,为了明天的行程方便,今晚投宿在延庆北边的河北赤城县。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两句对天姥山的雄壮称誉,是我对赤城最初的印象,却不知道,原来遥远的北国也有一座赤城,却不是山,而是山城。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南依北京,北临内蒙古高原,本就地处在中原通往草原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是中国地理历史上最重要的农牧交错带,是京城北部重要的屏障。历史中山戎、鲜卑、契丹、蒙古等游牧文化多元聚合,数千年的时光中,多民族的融合来来往往,于是家国、征战、互市、边塞、乡土…的故事,演绎出独特的塞北风情。一幅幅真实壮阔的边关画卷就此打开,自最早的燕国长城算起,2000余年以来,无数精忠报国的热血倾洒在这片土地。

赤城县志载:“我地本北界一泥丸,因燕筑长城而时闻金戈铁马之声。”燕、汉、北魏、唐、辽金、明均为战略要地。现存历代长城700余里,其中燕、北魏、唐、明等痕迹明显,500多里明长城呈环形环绕县境,境内也多见汉、辽金代的烽燧。现存明代军堡22座,独石口、松树堡、镇安堡、长伸地堡、金家庄堡遗存较好。

这里是坝上草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赤城之名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沽水又西南,径赤城东,赵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为燕所败,退保此城。城在高阜之上,下枕深隍,溪水之名,藉以变称,故河有赤城之号矣。”

明代在这里设置了赤城堡,属于宣府镇上北路辖区,位于汤泉河汇入白河的阶地上,白河即是北京密云水库的两大水源潮河和白河之一,相当于控制着京师的水源,因此是必守之地,正因如此,宣府镇上北路防区才向坝上高原刺入一个尖角。

意外之喜是,我今天竟然还来到了老祖先的练兵场。按照赤城县政府官网的说法,赤城即是蚩城,即蚩尤之城。

相传,蚩尤曾在“涿鹿之战”前,长期在赤城驻扎训练将士。一日,他在葛卢山(葛峪堡一带)和龙门山(娘子山)一带练兵,天降大雨,引发山洪,人马被冲无数,部队损失惨重,但让他意外地在泥沙中发现了一种金属,于是命令其手下的81个氏族兄弟采矿石与水砂,冶炼金属制成戈、矛、剑、铠等。

由于掌握了冶铜冶铁、铸造铜铁兵器的技术,制作了兵器,四方征战,所向披靡。蚩尤所居住的地方就被人们称之为蚩尤之城,后演化为赤城。

到现在,赤城还是矿业大县,境内有金矿、银矿、铅锌矿、铜矿、铁矿、煤矿等等。似乎给这个传说更增添了可信度。

据赤城旅游官方介绍,赤城也是境内长城最长的县,绵延七百多华里,素有“长城博物馆”美称。这一路可遇到太多长城博物馆了。

明天开始就要在赤城境内巡边了,逡巡在明长城的最北角。

声明: 本站内容为网友自行发布,相关版权(包括不仅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归属原作者所有。在未征得本站或者原作者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视频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旅游攻略

Exodus:出渝州记(入筑城记)

2024-9-2 20:56:03

旅游攻略

游记|遇见南京:南京美食也太好吃了

2024-9-3 7:25:3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这将关闭于 0

在线客服
途川户外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2024-10-16 01:54:05
您好,川西,西藏,青甘大环线,新疆,云南精品小团自驾游报团/拼车/包车/租车/定制旅行等服务产品,全程无购物,无任何套路,随玩随停,沿途旅拍,如果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您的工单我们已经收到,我们将会尽快跟您联系!
取消

选择聊天工具: